轻嗅着空气中的甜蜜果香
沿着整洁的石板路大步向前
屏边县玉屏镇大份子村
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跃然眼前
一栋栋独具“屏边苗式”风韵的小楼
一片片承载着希望的果树
如钻石般镶嵌在蓝天白云下
绘就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田园风景画
鸟瞰大份子村杨会国摄
看着眼前干净的街道、崭新的路灯、别致的亭榭还有广场上新建的音乐喷泉,一直在上海打工的王高明今年春节回家以为走错了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村子里禽畜粪便随处可见,遇见下雨,泥污横流,路上积水最深有80厘米,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没想到几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我现在都不想走了。”王高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干净美丽的村庄王宗林摄
科技助力因绿而富
曾几何时,距离屏边县城一步之遥的大份子村,却挣脱不了过穷日子的尴尬。“我第一次来时,村里面貌就是脏乱差,灌溉得靠人背马驮,山下到村里的公路都还没有完全修通。一个字,就是穷!”5年前,从部队转业的田波偶然来到了这个离县城不算远的山顶小村,被优美生态吸引的同时,更感慨于村民们艰难的生活状态。
大份子村猕猴桃基地
“我们在村里流转了亩土地,42户农户中,有3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田波说,在县里政策支持下,他成立本源达农业开发公司,和当地农户一起,开始了一个与猕猴桃、百香果有关的产业梦。
绿皮红心,甜美多汁,比全国其他产地早熟的屏边猕猴桃受到市场青睐。“当时,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技术支撑。”大份子村党总支书记杨顺成介绍:“这几年,村里在本源达农业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共进行了53期技术培训,受益多人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专家钟老师也来给我们讲过课!”
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忙碌杨会国摄
村民的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群众点菜+组织配菜+基地上菜’的模式,让农户都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有的村民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技术能手,甚至成了‘土专家’,育苗、环剥、疏花等如今已经成为大份子村民日常聊天的高频词。
打包装箱好的猕猴桃
除了猕猴桃,大份子村还利用剩余的土地和自开的山地,种植了草果、砂仁、香草、野三七等经济林果,短短几年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果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青山变“金山”。绿色产业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领着大份子村群众向着美好生活大步迈进。
脱贫再发力踏步奔小康
作为红河州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屏边县精准施策,有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份子村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最大受益者。
“虽然脱贫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还要继续发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稳。”大份子村党总支书记杨顺成说。
“镇党委、政府接续乡村振兴,共计投资.57万元,对大份子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现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屏镇党委宣传委员罗文奇兴奋地说。
宽敞舒适的农家小院王宗林摄
顺着罗委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新建成的村民活动广场上,根竹节编织成的“金山”“银山”,代表着大份子村的位村民,也象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的醒目标语,诠释了大份子村始终如一的追求。
村民活动广场夜景
“产业发展了,生活富足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一直在本源达农业开发公司从事技术管理的村民赵屏保感慨万千,去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工资收益,他家的年收入近20万元,今年他正在规划自己的发展方案:“这样的美好生活让我底气更足,今年我打算自己种植百香果,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努力奋斗,大踏步奔向小康生活。”
家门口就是果园杨会国摄
“现在大樱桃已经开花了,猕猴桃也要开花结果了,估计今年的产值将达到万元以上,可为村民提供30个稳定就业岗位,高峰期临时岗位至少需要50人,都是优先录用当地群众。”本源达农业公司总经理田波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也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盛开的樱花杨会国摄
记者:杨会国实习记者:邹喆
未署名图片由屏边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原标题:《这个地方建得太好变得太美,当地人都认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