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之首,节令交小寒。
小寒之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腾冲虽然冬无严寒,但辛苦劳作了大半年的腾冲人,在这一季里也会显得有点儿"倍懒”。他们把自己身心都放松下来,享受丰收的硕果,养精蓄锐、滋补养生。
于是,“猫冬”成了腾冲人冬日里最闲适的生活状态,大家会在这个日子里用一桌既美味又滋补的美食来消除满身的疲意、抚慰心灵的创伤,美其名曰"储存能量好过冬”。
小寒过后,寒气加重,饮食上温补防寒是关键。“冬日宜进补”,热腾腾的饵丝、呼呼直冒热气的土锅子、小火慢炖的洋丝瓜根炖排骨……腾冲的冬日因为有了这些味道而充满了温暖和满足。
饵丝
“饵”字在汉语字典中原意指糕饼,泛指食物。“饵丝”就是用米饭舂制擀压成的丝状食物。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手工制作,先将米饭舂成粑粑团,再用木棒(即擀面杖)擀成长条薄片,然后将其折叠卷起,称为“卷”。居家买回,若用刀切成丝状称“饵丝”,若切成块状称“饵块”。
饵丝在腾冲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腾冲人的居家日常饮食,可作为早点、晚点,亦可作为正餐食用。腾冲人对饵丝具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在家天天吃饵丝不厌烦,出门十天半月就牵挂。
冬日的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早餐,暖胃暖心。饵丝软糯,清汤醇厚,一口下去,暖意从舌尖蔓延至指尖,为新的一天带去满满的动力。
稀豆粉
清晨的薄雾被阳光驱散,屋顶上飘着缕缕炊烟,晶莹的露珠闪烁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稀豆粉即将出炉,充满活力的一天也即将开启。红彤彤的辣椒面、明黄色的鲜姜水、红黄相间的腐乳水,红白喷香的芝麻花生碎……稀豆粉,就是一场舌尖的快乐之旅。
腾冲稀豆粉大多搭配饵丝、烤粑粑食用,一碗稀豆粉,配上心仪佐料,在小巷的烟火中享人间美味。
土锅子
土锅子,又名“锅子菜”,其锅造型形似火山,火炭放置在口中,所以又名“火山热海”,是腾冲当地的火锅,是一道风味独特的菜肴。在这寒冷的冬日,尝一口热腾腾的土锅子,再寒冷的冬日都是暖暖的。
羊肉上好的水草环境育殖上好的牛羊,上好的食材成就上好的美味。腾冲北部乡镇滇滩的棋盘石,自古有“山间碧玉”之称,山青水秀太阳高,天然优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林间美味——棋盘石老品种姊妹山羊的出彩流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秋冬季节,适当进补,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些羊肉,炖煮的时候多放些生姜,能够帮助温经活络、暖身驱寒、保护关节。
重楼烀鸡“冬日宜进补”,各地有自己的进补方式,腾冲人讲求“药食同源”,通过烹饪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的药性发挥出来,让人们在享受食的同时,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重楼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可以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等。用重楼烀鸡,同样具有饮食与疗养的作用。
烤小耳朵猪
云南腾冲明光镇,自然环境优美,在这里生活着一种四肢刚健有力肉质非常紧实的小耳朵猪。
烤小耳朵猪,是云南腾冲独有的乡村美食代表之一。大火烤脆外皮,小火慢攻内里。猪皮脆而不焦,猪肉嫩且不柴,让食客老饕个个咂嘴弄舌,垂涎欲滴。
香味弥漫,热气蒸腾,趁热来一块刚刚出炉的烤猪肉,唇齿间都是满足。
鹅油拌饭
回族是腾冲的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腊鹅。鹅肉营养丰富,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同时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并且脂肪含量很低。
风味腊鹅以嫩、脆、香闻名,腊鹅的美味依赖其肥白的油脂,而半湿不干的肉嚼在口齿之间,则可深深感受到它的嫩、脆、香尽在其中。
鹅油是一道很好的调味品。腾冲最普遍的吃法是用鹅油拌米饭。舀一碗热腾腾的米饭,然后浇上刚出锅的热鹅油,再往饭里撒一点草果粉和食盐,然后充分搅拌均匀。一碗地道的鹅油拌饭就大功告成。或者把饭捏成饭团,鹅油里拌上草果粉、食盐,用饭团沾着吃。不管怎么吃,鹅油不仅不腻,还油润香滑,其滋味让人难忘。
各种根茎
祖祖辈辈传承的“冬藏”理念,深深根植在腾冲的饮食文化中,“春食芽、食菌、秋食果、冬食根”,那些深藏泥中极富营养的根茎在冬季,被搬上了各家各户的餐桌上。
冬季食物之根,有洋丝瓜根、山药根、韭菜根、茴香根等,应有尽有。常与排骨、土鸡等同炖,砂锅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响,香味从厨房飘向远方。炖煮过的根茎软糯入味,回味无穷。
适逢小寒,不妨让生活多一些仪式感,制作一道温暖补身的腾冲美食。为了刚过去不容易的一年,也为了已到来的充满希望的一年。
[小寒节气进补指南]
宜: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防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减甘增苦。推荐糯米、棕包蒜、辣椒、茴香、香菜、菠菜、荠菜、淮山、燕窝、南瓜、羊肉、牛肉、猪肉、鸡肉鸭肉、甲鱼、鱼、鲢鱼、木瓜、板、芝麻、核桃、松子、瓜子、花生、杏仁、红薯、大枣、桂圆、葡萄干、柏子仁等。此时比较适合吃麻辣火锅和红焖羊肉。
忌:忌盲目进补,易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