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刍议将评选班长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72797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刍议“将评选班长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


在幼儿园班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日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小朋友的表现做总结,并挑选出一名在一天里表现好的幼儿,或者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幼儿,奖励他做第二天的班长。每当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屏息静听,希望教师可以点到自己的名字。我们不能确定幼儿希望当班长是出于何种原因,但总能看到每个幼儿都满怀着期待。


中国论文


将评选班长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来肯定并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同时带动其他幼儿进步,这种方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本身尚需商榷。


一、评选班长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授予对象来看,教师让表现好的幼儿来当班长,可以让其作小帮手,帮助教师管理班级。常常当选班长的幼儿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以为自己凌驾于其他幼儿之上,甚至把班长的职位变成了一种特权。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当班长,是因为班长可以“管”其他小朋友。他们开始关注于班长的权力,而渐渐忽略了班长的义务。或者说他们只看到了班长在管理班级方面的职责,而忽略了对同伴和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这是否已经是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的萌芽了呢?相比于美国,有研究者曾采访过三名美国桑塔丽塔小学的学生会成员,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虽然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不同的期许,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强调要更多地为他人服务。[1]虽然我们不能将幼儿园与小学的相关研究作简单的类比,但在幼儿园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却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班长有特权”的意识,这不得不引起教师们的思考与担忧。


其次,从评选的过程来看,由于裁判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担任,因此,选出班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争做教师眼中的好孩子,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揣测教师心思上,而忽视了同伴间的关心和交流。更有甚者,为了比其他的小朋友更多地获得教师的表扬,很多幼儿面对同伴的过失行为时,是告状而非帮助。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但为赢得教师的称赞或某项荣誉的目标导向不改变,所有的措施都只是表面功夫,很难真正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同伴的关注上来。只有将幼儿的目光更多地引导到对同伴的关注、关心上来,他们才能学会去发现和欣赏同伴的优点。 “源于对双方美德彼此欣赏的友谊”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友谊关系的最高层次,也是最能持久的友谊关系。[2]当幼儿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关心同伴、欣赏同伴的态度,对其日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从评选的结果来看,每次只有个别的幼儿荣获了班长的职位。没有当选的幼儿心中不免失落,或者会觉得自己今天做得不够好,这进一步加重了幼儿之间的竞争和攀比。在幼儿园阶段,让幼儿生活在这样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好吗?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不带有竞争色彩的呢?早一些让幼儿具有竞争的意识岂不更好?但是,竞争毕竟容易让人们忽略事情的本质。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了竞争的结果上,关心输赢与优劣,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东西。在评选班长的事情中,幼儿看到了当选的幼儿带着优越感行使“管人”的权力。即便将关心同伴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一旦这种竞争结束或者这个标准发生变化,幼儿便很难再坚持这一标准。因为在评选的过程中,关心变成了一种手段,是获得班长职位的途径,他们对同伴的帮助并不是以关心为目的。在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人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将是一个虚伪和冰冷的、毫无凝聚力的集体。


二、评选班长的改进建议


评选班长以协助教师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其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班级管理的措施。但由教师一人评选,并将其作为对个别幼儿的一种奖励,还是存在欠妥之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选小组长或者班长才能避免这些不良的影响呢?笔者尝试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出发,给出改进建议。


首先,评选之初,教师要向幼儿明确班长的职责――帮助教师和小朋友们共同生活和游戏,不是管人的,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应明确小组长和班长的工作,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关心他人。让幼儿关注一日生活中同伴在什么时候需要怎样的帮助,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积极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共同进步。谁能够胜任班长的角色呢?评选标准是看哪些小朋友关心人,而不是哪个小朋友自己表现得好,进步快。关心意味着关注对方,牵挂对方,希望对方如其所愿地保持正常或得到发展并为此而高兴。[3]这样通过评选班长就能引导幼儿主动关心人,而不是与同伴竞争。班级中就能够形成一种温暖积极的人际交往氛围,告状行为会随之减少。


其次,评选过程中,要将教师评选转向幼儿评选,包括幼儿互评与自我推荐。在幼儿互评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站在被关心者的角度感受与体会来自同伴的关爱。正如关怀伦理中内尔?诺丁斯所强调的,关心应该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因此,让幼儿学会体会与反馈关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关心的意义。当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时,才能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在评选班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引导幼儿呢?例如,可以引导幼儿说:“XX(某个小朋友)今天在某个方面(如:在游戏的时候看见我一个人,就带我一起玩。)帮助了我,我觉得特别的开心,所以,我想选他当班长,明天也可以帮助别的小朋友。”这样,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心关系。这不仅使被关心的小朋友感受到关爱,也使得关心他人的小朋友感受到关心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并在教室中形成一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环境氛围。


同时,幼儿也可以推荐自己当班长。自我推荐需要一种勇气,也包含着一种担当。担任班长需要主动关心他人,并且意味着主动地承担起了关怀对象的某种。对他者利益的考量,是关怀伦理的本质要求。[4]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从服务意识出发,以帮助他人进步为出发点,学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真正将关心作为目的去追求与实现,而非仅仅作为一种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看到某个同伴或者老师需要怎样的帮助,自己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或者今天我帮助了某个小朋友,明天我还希望帮助其他的人做同样的事情。”并且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通过这种方法,让幼儿树立一种服务的意识和意识,并正确地认识班长这一职务。 在评选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扮演引导者而非独裁者的角色,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对话形式与幼儿共同讨论,做出评判。我们肯定教师评选班长的初衷,但教师不能仅从自己的价值观念出发,以爱与关怀的名义强制性地要求幼儿。关怀虽然以同情为基础,但不能把关怀当作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能以关怀为名行控制之实。我们不能忽略尊重是关怀的重要原则之一。即使是3~6岁的儿童,仍会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教师应该更多地蹲下身子,倾听幼儿的话语,让幼儿在评选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如此,便可避免幼儿为了争取当班长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讨好”教师上,从而忽略了对同伴的关心。更避免出现让某些幼儿感到“老师偏心”的现象。教师在幼儿生活中扮演重要他人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幼儿树立对班长一职的正确认识,引导幼儿在评选班长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到同伴和他人的需求,引导幼儿勇敢地承担起对他人的某种,同时也要引导幼儿积极感受与反馈来自他人的关心。


再次,评选的结果应具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灵活性指根据不同班级和该班当天的具体情况,对评选班长的人数做适当调整,不一定只有一名幼儿可以当班长。而流动性指要保证更多的幼儿都有机会当班长。相比于评选的标准和过程而已,评选结果应该相对弱化。比如发给当选班长的幼儿任务卡而非象征荣誉和特权的班长标志。这样便可使得即使没有当上班长的幼儿也不会感到挫败,从而削弱幼儿之间的竞争意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有时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之前,首先要引导他们关心同伴,关心他人。只有当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才能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评选的标准、过程与结果三者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连续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在每一个环节中关注到幼儿关心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充满爱的温馨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向蓓丽老师《教育公平与治理》的课堂分享.


[2] [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8.


[3] [4]沈晓阳著.关怀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