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升起了红太阳,独龙峡谷换新颜,党的政策真正好,幸福不忘共产党!”国庆节期间,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特色旅游驿站,年过七旬的独龙族纹面女李文仕编织着绚丽的独龙毯,给远方来的客人们唱起了独龙语“感恩歌”。
年底,曾经以“贫穷落后”为代名词的独龙族同胞聚居区独龙江乡,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年6月,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召开独龙江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吹响了独龙江乡率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冲锋号。
两年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基层党建、绿色产业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等,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全民综合素质培训等工程,努力把独龙江乡建设成为怒江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让独龙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草果已成为独龙族群众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金秋十月,独龙江乡孔当村临江坡地,一条绿色长廊里,弥漫着草果的清香,处处是忙碌的人群,满是汗水的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
“仅草果一项,去年就收入3万元。”村民孔志强说,产业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全村人以往的生产方式。他依靠党的好政策,逐年增加草果种植面积,家底越来越厚实。年,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以前,村里大部分人家住的是木楞房,点的是松明灯,缺衣少食,一家围着火塘睡。现在,家家住上了漂亮的安居房,户户有草果。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独龙族人民的生活比蜜还甜。”孔志强说。
美丽的独龙族村寨
这几年,独龙江乡立足生态优势,狠抓草果、羊肚菌、重楼和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和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解决群众长远收入难问题。全乡草果累积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人均草果收入达元。累计种植羊肚菌亩、种植重楼.6亩、种植黄精.5亩、种植葛根亩,独龙族群众生产方式实现多样化。
从产业开发到志智双扶,从旅游就业培训到人居环境提升……一波又一波的精准扶贫浪潮,让曾经千山阻隔的独龙山寨如浴阳光晨露,日益欣欣向荣。
独龙族年轻小伙白忠平做起了自己的抖音号,把手机拍摄的独龙江景色、文面女织独龙毯、上山采药找野菜、徒步登山的视频发到抖音上,收获了许多粉丝,成了独龙江峡谷“网红”,在线上积极推销独龙江原生态农特产品。利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招揽游客、增加收入,在独龙江不再是稀罕事。
干净舒适的独龙族村寨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独龙族群众积极参与新劳动技能培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自己动手修生产路,学重楼、黄精、葛根种植管理,学旅游接待和厨业,到沿海城市务工,经济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孔当村王美小组村民肯秀泉经过培训,主动到大城市务工,拓宽视野、丰富学识。年,肯秀泉回乡开办独龙族特色农家乐,把自己在外多年学到的技能转化为致富能力。以独龙族特色菜为主打餐饮品牌,表演独龙族传统歌舞,深受各地游客喜爱。带动了6户村民与她一起增收。
“生活要好,环境要么美。”独龙族群众牢记总书记“建设好边疆、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人人动手,村容村貌每日一扫,家庭内务每日一晒。周三参加“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讲习活动,周五“走出火塘到广场”,唱歌跳舞,锻炼身体,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羊肚菌种植业拓宽独龙族群众增收渠道
现在,独龙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跨越式改变,男女老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截至年底,独龙江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元。独龙族群众仅在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户均就超过了1.5万元,超过80%的家庭拥有了面包车、货车、轿车、摩托车。
编织美好新生活
“今年,独龙江遭遇了严峻灾情,影响了独龙江乡生产和旅游发展,但独龙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正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
云南网记者李寿华通讯员潘锦秀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