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近些年,泰顺司前畲族镇与竹里畲族乡共同举办了盛大的“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乌饭。这道佳肴不仅美味可口,更被誉为养生珍品,尤其在唐宋时期,乌饭被视为延寿驻颜的仙家秘方。众所周知,乌饭是由乌饭树(亦称乌稔树)的叶片汁液浸泡大米烹制而成,然而对于乌饭树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令人惊讶的是,乌饭树所结出的果实竟是许多人童年时常吃的“饭芦”。这一发现让众多泰顺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品尝的乌饭竟是由这份熟悉而亲切的“饭芦柴”所制成,承载着无数泰顺人美好的童年回忆。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乌饭树的奥秘。这种神奇的树木,不仅叶片可以用于制作乌饭,其结出的果实更是令人惊喜。原来,那曾经陪伴我们童年的“饭芦”,正是乌饭树的硕果。这一发现,不仅让泰顺人回味起那份美好的童年回忆,更感受到乌饭这一传统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索乌饭树的神奇世界。这种树木不仅以其独特的叶片为人们带来美味乌饭,更令人欣喜的是,它结出的果实竟然是我们童年时常常品尝的“饭芦”。这一发现,不仅唤醒了泰顺人深藏心底的童年记忆,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乌饭这一传统美食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乌饭树的神奇之处。这种树木不仅以其独特的叶片和美味的乌饭为人们所喜爱,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结出的果实竟是我们童年时常常品尝的“饭芦”。这一发现,不仅激发了泰顺人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乌饭这一传统美食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索乌饭树的更多奥秘。这种树木不仅以其诱人的果实和美味的乌饭为人们所喜爱,更在泰顺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乌饭,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彰显了乌饭树这一神奇植物在当地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寻乌饭树的更多神奇之处。这种树木不仅以其诱人的果实和美味的乌饭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在泰顺地区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乌饭,这一深受喜爱的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怀念,更突显了乌饭树在当地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乌饭树的神奇之处。这种树木不仅因其诱人的果实和美味的乌饭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在泰顺地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乌饭,这一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童年的记忆,更彰显了乌饭树在当地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索乌饭树的更多奥秘。这种树木的魅力远不止于其诱人的果实和美味的乌饭,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在泰顺地区,乌饭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与敬仰。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乌饭树的文化内涵。在泰顺地区,乌饭不仅代表着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这种树木,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回忆与敬意的文化世界。.倍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索乌饭树的文化内涵。在泰顺,乌饭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是人们心中那段美好童年的象征,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这种树木,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回忆与敬意的文化殿堂。.0倍
继续我们的文化之旅,乌饭树在泰顺不仅代表着美食,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这种独特的树木,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引领我们踏入一个充满回忆与敬意的文化世界。.5倍
2.0倍
继续探索泰顺的传统文化,我们发现了一种泰顺人记忆中的野果树,它竟是畲家一道风味小吃的关键食材。这种野果树,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了畲家人餐桌上的常客,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童年记忆中的“饭芦”
在泰顺的乡村,水果的种类并不如今日这般琳琅满目。那时,大院中的一棵梨树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外婆家院落里的一棵杨梅树,更是成为外孙们心驰神往的所在。幸运的是,泰顺的山间遍布着无主的珍稀果实,它们自生自灭,自开花到结实,为人们在林间草丛中带来了无尽的惊喜。▲油茶树上的茶泡与山坡溪岸的葛公莓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穿梭于油茶树间,寻找那粉白饱满的茶子泡。它们隐藏在树叶间,仿佛是春天的精灵。同时,山坡溪岸边,我轻轻采摘着红嫩如小草莓般的葛公莓,这种珍稀的果实让我想起了清代温州才女张凤慧的诗句:“覆盆子粒抵琼瑰,颗颗珊瑚火齐堆”。每一颗葛公莓都如同璀璨的珊瑚,让人在品尝时,也能感受到诗中的韵味。▲葛公莓(覆盆子)与夏日里的“攀喷”
夏日的阳光热烈而奔放,我踮起脚尖,在石壁断墙间寻找着一种特别的果实——“攀喷”。这种土话谐音的果实,其实是薜荔的别名。我摘下它们,回家制作成清凉的饮品,享受着夏日的清凉。这让我想起了泰顺三魁等地的一个有趣谜语诗:“生在深山岩磜边,唔象和尚唔象仙。身尸扔进拉飒桶,清水掏来卖本钱。”这首充满韵味的歌谣,仿佛能将人们带回那遥远的童年时光。▲秋冬之际的山间野果盛宴在秋冬交替的季节,山间野果丰收的景象格外诱人。高大的椤木石楠树上,一串串“熟木柠”垂挂,宛如翡翠珠帘。落叶纷飞的枯枝上,新挂的小红柿子犹如灯笼般点亮。而低矮的赤楠树丛间,黑亮如珠的“桔铃”点缀其中,仿佛自然的艺术品。▲左图展示的是椤木石楠树上结的“熟木柠”(当地土话谐音),而右图则呈现了低矮的赤楠树丛间点缀的“桔铃”(同样为土话谐音)。在这个秋冬交替的季节,泰顺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寻找一种名为“饭芦”的野果子,它生长在乌饭树上,是这一时节不可多得的美味。▲乌饭树上结的“饭芦”野果乌饭树,这一在泰顺山间随处可见的植物,古时被称为“南烛”。据宋代《新安志》记载,南烛在春晚时节丛生,其苗叶红赤,为山谷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而当春日来临,乌饭树梢抽出红嫩的新叶,宛如闪烁的烛焰,这或许正是它被誉为“南烛”的缘由。▲春天的乌饭树,新叶红艳如烛焰,或许这正是其别名“南烛”的由来。乌饭树虽小,却常隐匿于茂密的莨衣丛中,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然而,每逢夏末,它便汇聚了所有精华,结出细小的果实。随着深秋的来临,这些果子逐渐成熟,颜色由青绿转为鲜红,最终变为紫黑,宛如黑葡萄般鲜嫩多汁,又似黑珍珠般圆润晶莹。每当微风拂过,饭芦的幽香便悄然散发,珠果随风轻摇,令人心生喜爱。路过的人们往往能一眼瞥见它,俯身轻折一串把玩,或取几颗果子品尝,那酸甜交织的味道总让人回味无穷。经过冰霜洗礼后的饭芦,酸涩味尽去,只留下纯净的香甜。▲饭芦山民们享用果子时,那份豪爽与城里人的斯文截然不同。他们随手在树枝上抓取一把饭芦,毫不犹豫地塞入口中大嚼特嚼,甚至有人横着果枝,宛如撸串般大快朵颐。一番狼吞虎咽之后,满嘴漆黑,却依旧笑逐颜开。在秋冬的晴朗周末,男学生们欢腾雀跃,在山中肆意奔跑,而文静的女学生们也结伴同行,采摘饭芦等野果子。她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饭芦枝,仿佛手捧着珍贵的鲜花。回村的路上,随处可见零落的残枝碎果,那是他们嬉戏的见证。当走到村口时,有些村民看到学生们手中的饭芦,半开玩笑地索要品尝。学生们则慷慨地递上几枝,那满足的神情仿佛在宣告着他们做了一件大善事。▲竹里乡畲民采摘的乌饭树叶与制作完成的乌饭在泰顺,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与饭芦紧密相连。每当家长想唤起孩童的帮忙,除了展现威严,也会用一句充满诱惑的话语:“我们去山中摘饭芦吧。”这仿佛是泰顺人心中永远的向往。甚至有些已出嫁的女子,在丈夫上山时仍会叮嘱他带回几枝饭芦,仿佛那是她们保持童心的一种方式。回忆起一二十年前,泰顺人在外忙碌时聚在一起,谈及童年趣事,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们深情地说:“家乡的饭芦熟了,真想回去采摘。”▲带着饭芦的回忆回家在泰顺,那段与饭芦紧密相连的童年记忆,仿佛是一段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每当提起饭芦,人们的眼中总会闪烁着温馨的光芒,仿佛能够触摸到那遥远的童年时光。如今,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那段关于饭芦的美好回忆,却依然深深地印刻在每个泰顺人的心中。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起源
这种香甜的野果子深受老少喜爱,它不仅是山家生活的调剂品,更是山民在困境中的救命粮。而这段美味与畲族的三月三乌饭节紧密相连。泰顺的畲族文化爱好者钟炳文先生在三魁戬洲发现了一份清代宣统二年的故纸,上面详细记载了畲民在三月三吃乌饭的渊源和纪念意义。传说在唐初,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带领畲民进行斗争。然而,朝廷派来的大军将他们重重围困在大山之中,畲民队伍力量悬殊,数次突围均告失败,内外无援,饥饿难耐。当时秋冬季节山间食物稀少,他们的处境愈发艰难。▲在三魁戬洲,一份宣统二年的故纸被意外发现,上面详细记载了三月三乌饭节的由来。这份珍贵的资料,为我们揭示了畲族人民在困境中的智慧与力量。当时,畲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然而,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一种神奇的食物——“乌子”。这种紫黑如珠的柴籽,被畲民们巧妙地采摘下来,成为了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的救命稻草。饭芦,这个在泰顺方言中的美味佳肴,不仅满足了畲民们的口腹之欲,更在三月三乌饭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宣统二年故纸所载,畲民们采摘的被称为“乌子”的柴籽,正是制作饭芦的原料。在饥荒时期,他们依赖这些野生饭芦艰难求生。随着次年春暖花开,畲民们的斗志也愈发坚强。农历三月三那天,雷万兴与蓝奉高领导畲民进行反击,成功击退敌军,突围返回畲寮,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庆祝过程中,大家怀念起之前的苦难岁月,特别渴望能再次品尝到饭芦的美味。然而,此时乌饭树正值春季发芽,并无果实可采。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决定尝试用乌饭树叶来制作。他们将树叶捣碎并浸泡糯米,然后放入木甑中蒸煮。由于叶汁中含有天然黑色素,糯米被染成了黑色,出锅时青黑锃亮,香气四溢。大家纷纷品尝,食欲大增,一碗接一碗地吃着。据说,吃了这乌饭后,畲民们即使上山劳作也不再害怕蚊虫叮咬。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畲民们每年三月三都会制作乌饭,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畲乡独特的乌饭节风俗。▲清代宣统二年的纸上,记载了三月三乌饭节的盛况。这份原始记录显示,畲民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不仅祭祀了祖先,还进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如问祖师爷神、男女对歌以及学武打拳。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他们对雷万兴和蓝奉高两位英雄的敬仰,也体现了乌饭节深厚的文化传统。民间关于三月三食乌饭的习俗有着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纪念畲族始祖盘瓠。在民国时期,柳云在《逸经》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关于畲民》中就提到,每年三月三日,畲民们都会前往山中采摘一种名为柴毛碎的黑色草果,将其汁液与米饭混合蒸煮,制作出美味的黑饭,以此纪念盘瓠。▲民国时期,《关于畲民》一文在报纸上刊登,其中详细记载了畲民们在三月三制作乌饭的独特风俗。乌饭,这一名称源于其制作原料——乌饭树的根茎与树叶的汁液。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习惯性地以“饭”字来命名这种树木和其果实,如乌饭子、饭筒树、乌饭草、墨饭草等,甚至连泰顺方言中的“饭芦”也体现了这种命名习惯。这背后可能蕴含着古代山民在饥荒时期以乌饭树果实为食的历史渊源。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有些人将乌饭称为“乌米饭”,这并不准确,因为其主料并非黑米,而是洁白如雪的糯米。▲刚出木甑的乌饭,香气四溢
▲刚出木甑的乌饭,香气四溢
泰顺乌饭节的风情,仿佛一张历经百年沧桑的泛黄故纸,在时光的流转中见证了畲族这一历史悠久且寓意深远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泰顺司前畲族镇与竹里畲族乡共同复兴了这一传统的三月三乌饭节。在三月二日这一天,畲族女子们便开始忙碌地预备所需食材。她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服饰,背着硕大的箩筐,踏青而行,在山林间细心寻觅、采摘新鲜的乌饭树叶片,一一将其放入筐中,期待着节日的到来。▲乌饭树叶的采摘与处理(自县非遗中心)
回到家中,畲族女子们开始着手处理采摘来的乌饭树叶。她们先将树叶清洗干净,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烂。对于那些整捆连枝带叶的树叶,她们则运用脚踏石碓,以重力捣取汁液。随后,她们将捣烂的叶汁倒入锅中,加入清水进行煮沸。这时,汁液在水中像墨水一样逐渐发散,均匀地融入水中,最终化为一锅青黑色的叶汤。▲乌饭树叶的捣烂与浸泡(竹里畲族乡)将煮沸的青黑色叶汤倒入盛有糯米的木桶中,接着反复搅拌,确保每一粒米都充分浸泡在叶汤里。经过一夜的浸泡,蓝黑色的色素逐渐渗透到米粒之中,为制作乌饭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叶汤倒入盛满糯米的盆中,静待一夜的染色(县非遗中心提供)
到了三月三,畲族妇女们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制作乌饭。她们将浸泡好的黑糯米倒入木甑中,细心地放入锅中慢煮。随着木甑中白烟的袅袅升起,饭香也渐渐弥漫开来。大约一个小时后,揭开木甑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和热气扑面而来,不仅充满了厨房,还穿过篱笆,飘到邻居和路过的行人的鼻尖,令人心旷神怡。▲炊蒸乌米饭(县非遗中心提供)随着烟气的消散,一盆紫黑晶亮的乌米饭呈现在眼前。伸手去捏一团糯米,令人惊奇的是,手指竟然一丝也不沾黑。品尝一口,那香软可口的米饭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自然清味,让人回味无穷。▲青黑锃亮的乌饭,手捏饭团不沾黑乌饭经过油炒后,香气四溢,味道更佳。畲民们在热锅中放入肉末、香菇、萝卜条等食材,随着油泡的“滋滋滋”声响,锅中香气扑鼻。随后,他们调至文火,将一大盆乌饭倒入热锅中,开始不断翻炒。青黑的糯米在翻炒中冒出缕缕白烟,仿佛是在翻滚的金炭堆中穿梭。畲民们根据自己的口味,或撒些糖或添些盐,再倒入一些红粬酒以增添鲜美。
几分钟后,畲民们继续添加珍果,如红枣、花生米、豌豆等,与乌饭一同翻炒。这些红红绿绿的珍果点缀在乌饭间,显得格外醒目。经过油水滋润的乌饭愈发晶亮,每一颗都如同黑金般璀璨,吃上几口,甜甜的、糯糯的口感让人陶醉,清香的滋味久久绕齿。▲畲家风情,上巳节竹里乌饭盛宴
在中国传统的上巳节这一天,司前和竹里汇聚了众多游客,他们共同品味着畲家的油炒乌饭,感受着这份独特的民族风情。畲民们也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载歌载舞,举行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场地上,大家围成一圈,互相赛歌比舞,气氛热烈。身着凤凰装的姑娘们,随着竹竿敲打的节奏,轻盈地跳上踏下,舞动着春天的色彩与旋律,引来阵阵喝彩。▲三月三乌饭节风俗:品尝炒乌饭与红粬酒
在畲族的上巳节乌饭盛宴上,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灶房里,厨师们忙碌地炒菜温酒,木甑中飘出诱人的香气。一盘盘精心炒制的乌饭被端上桌席,珍馐美味应有尽有。这道压轴美食甜糯可口,令人心满意足。而那一杯杯递上的红粬酒,更是满溢着畲乡的温暖与热情,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将炒制完成的乌饭装盘
《泰顺畲族乌饭节》一诗,细腻地描绘了畲家的独特风情。诗中所述,上巳节时阳光和煦,彩袖飘香,芳枝点缀着一片红色。畲家女子踏青寻觅烛叶,将珍贵的米染成黑色,以此慰劳英勇的先祖。竹竿轻跃,清姿绰约,木甑中香气四溢,暖风馥郁。品尝着甜糯可口的乌饭,人们早早沉醉于这美味之中,难以推辞盛情,酒盈金盅,畅饮不已。▲司前镇盛大的三月三乌饭节在司前镇,一场盛大的三月三乌饭节正在热烈举行。阳光洒落,彩袖翻飞,芳枝点缀着一片喜庆的红色。畲家女子们踏青寻觅烛叶,忙碌着将珍贵的米染成黑色,以此纪念英勇的先祖。竹竿轻跃,清姿绰约,木甑中香气四溢,暖风带着馥郁的饭香。人们品尝着甜糯可口的乌饭,纷纷沉醉于这美味之中,推杯换盏,畅饮不已。乌饭,这一古时的仙家美食,在三月三这一特殊时节,与清明节、寒食节相邻,同样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在张凤慧笔下,清代泰顺罗阳的春日景象被生动描绘:“春笋满街蕨满市,家家竞买雨前茶。”而在这个季节里,除了春笋、蕨菜和雨前茶外,乌饭树叶也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寒食节前后,山民们纷纷将采摘的乌饭树叶挑入城中售卖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乌饭草即南烛,寒食时节,山民们会将其采摘并挑入市集,供人们染色制作乌饭。这一习俗不仅在山乡盛行,甚至在繁华的闹市也广受追捧。乌饭不仅美味可口,更被誉为具有祛风解毒、强筋明目等功效,堪称唐宋时期仙家养生的珍品。▲《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宋代时期山民们挑着南烛叶(即乌饭树叶)入城售卖。此外,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详细描述了一种青精饭的制作方法。他提到,南烛木,现今被称为黑饭草或旱莲草,是制作青精饭的关键原料。这种饭的制作过程包括采集南烛叶的汁液,浸泡上好的粳米,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再蒸煮并晾干。最终得到的青精饭色泽碧绿,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据说这种青精饭是道家太极真人所创,虽然与畲族的乌饭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利用了乌饭树叶的染色特性。值得一提的是,“青”字在这里也含有“黑”的意思,因此青精饭又被称作黑精饭。这种饭在古代是道士们在立夏时节的美食,后来佛教徒也在农历四月初八制作此饭以供奉佛祖。▲宋代《山家清供》中详细记载了青精饭的制作方法,并引用了杜甫的诗句“岂无青精饭,令我好颜色”,进一步印证了青精饭的养生功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青精饭的渴望,希望能借助其神奇的力量恢复年轻时的容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唐代时期,青精饭就已经被道士和文人广泛推崇,其养生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青黑晶亮的乌饭不仅杜甫对青精饭寄予厚望,连被誉为药圣的李时珍也对其赞赏有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青精饭为“乌饭”,并亲自口述道:“南烛诸名多不可解……取其汁浸泡米饭,食之能强健筋骨,犹如牛筋之坚韧,故得名‘牛筋’。”由此可见,乌饭的养生效果堪比牛筋,因此,乌饭树也被赋予了“牛筋树”这一威猛的称号。▲《本草纲目》中关于南烛叶(乌饭树叶)制成乌饭的记载在司前、竹里畲乡,人们品尝乌饭时总会感叹其甘美滋味。然而,许多泰顺人并不知道,那浸染糯米的叶汁,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饭芦。甚至,少数畲民在得知这一食材真相时,也经历了从惊讶怀疑到恍然大悟的心路历程。虽然并非每个人都热爱乌饭,但一串饭芦却能唤起大多数泰顺人的共鸣,重现童年的美好记忆。怀揣着这份对饭芦的味蕾记忆与深厚情感,再品尝乌饭,无疑会更加香甜。▲“饭芦”与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泰顺,乌饭的独特风味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饭芦”的童年故事。许多泰顺人小时候都曾品尝过这种带着叶汁的糯米饭,那时的味道,仿佛时光的烙印,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记忆中。如今,当他们再次品尝乌饭,那熟悉而亲切的“饭芦”味道,便如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幕幕童年的美好场景涌上心头。这份对“饭芦”的深情厚意,无疑为乌饭增添了更加香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