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事当年豆腐乳发霉差点倾家荡产,食品厂女 [复制链接]

1#

1

那是年的春天,我叫刘德福,是河北曲阳县东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那一年,我已经35岁了,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当时村里大多数人还在种地为生,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收入微薄,勉强糊口。我不甘心这样的生活,总想着干点别的什么,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

东坡村自古就有制作豆腐乳的传统,我的祖父生前就是村里有名的豆腐乳师傅,可惜技艺没有完整地传下来。我小时候只是模糊地记得一些制作过程,心想豆腐乳利润肯定不低,何不一试?

那时候正赶上乡镇企业兴起,不少农民办起了家庭作坊,都找到了致富门路。我琢磨着,豆腐乳作坊投资不大,而且我家祖辈就有这手艺,应该不会太难。

下定决心后,我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又借了亲戚几百块钱,凑了整整两千元钱作为启动资金。我在自家院子里清理出一块地方,用土坯砌了灶台,买来几口大铁锅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又腾出几间闲置的房间准备用作发酵室和晾晒室。

2

开始制作前,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周边几个乡镇,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可这行有个规矩,祖传的配方和工艺是不轻易外传的。大多数老师傅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一些基本步骤,具体的配方和关键工艺都讳莫如深。

没办法,我只好凭着记忆中祖父的做法和从他人那里拼凑来的信息开始了尝试。第一步是做豆腐,这个我还比较熟悉。我请来隔壁李大娘帮忙,她是村里有名的做豆腐好手。在她的帮助下,我们磨浆、点卤、压制,做出了一批品相还不错的白豆腐。

接下来的发酵和腌制是最关键的步骤。我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将白豆腐切成小方块,用稻草垫底,摆在竹筛上晾晒。天气正好,阳光充足,豆腐块渐渐变得表面微黄,散发出淡淡的豆香。

几天后,豆腐表面已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黄霉。按照之前打听到的办法,我开始准备腌制。我配制了盐水,加入一些自制的辣椒面和少量白酒,再放入一些我从老家伙那里听来的"秘密配料"——花椒、八角、草果等香料。

3

将发好霉的豆腐块小心翼翼地放入腌制液中,然后封坛等待。按理说,这样腌制一两个月后就能出成品了。我心里满是期待,每天都会去查看那些坛子,想象着不久的将来,这些豆腐乳会给我带来丰厚的收入。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顺利。一个月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个坛子,却发现里面的豆腐乳散发出一股怪味,颜色也不对,有些发黑发粘,明显已经变质了。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赶紧打开其他几个坛子,情况几乎都一样。整整一批豆腐乳,全部失败了!我坐在院子里,看着那些废掉的豆腐乳,心如刀绞。那可是我家半年的积蓄啊!

妻子王秀兰见状,叹了口气说:"德福,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吧,这种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做好的。"父亲也摇着头说:"祖传的手艺,没有师父教,光靠猜是学不会的。"

4

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咬牙又投入了剩下的积蓄,再次尝试。这一次,我更加小心谨慎,每一步都反复检查,甚至在发酵的关键时刻,整夜不睡守在发酵室里调整温度和湿度。

然而,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虽然比第一次好一些,但大部分豆腐乳还是出现了问题,要么太咸,要么太淡,要么香味不够,要么有异味。能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两次失败,几乎掏空了家底。妻子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去做短工补贴家用。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说我好高骛远,不务正业,要把祖宗留下的田地都折腾没了。

我整日愁眉不展,夜不能寐。一天晚上,我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抽闷烟,突然想到县城有个国营食品厂,专门生产各种豆制品,包括豆腐乳。也许我可以去那里找找门路,学习一下正规的生产工艺。

5

第二天一早,我骑上自行车,带着自制的几罐豆腐乳样品,来到了县城的食品厂。厂门口的保安拦住了我,说没有预约不能入内。我苦苦哀求,说自己是来请教技术问题的,但保安依然不为所动。

正在我准备灰心离开的时候,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子从厂里走出来。她约莫二十七八岁的样子,梳着整齐的短发,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看起来文静又干练。

"怎么了?"她问道。

保安解释说我想进厂参观学习,她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我手中提着的袋子,问:"你带的是什么?"

"是我自己做的豆腐乳,想请专家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我诚实地回答。

她沉思片刻,说:"跟我来吧。"

就这样,在这位姓张的女质检员帮助下,我得以进入食品厂。她叫张丽华,是厂里的质量检验科科长,毕业于省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专业,负责厂里所有产品的质量把关。

6

张丽华带我来到质检室,仔细检查了我带来的豆腐乳样品。她用小刀切开豆腐乳,观察切面,闻气味,尝口感,然后拿出显微镜,取了一小片样品进行观察。

"你的豆腐乳主要有三个问题。"她严肃地说,"第一,发酵霉菌不纯,有杂菌污染;第二,盐度不均匀,腌制不到位;第三,发酵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好,发酵过度或不足。"

她的专业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制作豆腐乳是这么严谨的一门科学!我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却忽略了这些关键的技术参数。

看我一脸沮丧,张丽华的表情缓和了些:"别灰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你为什么要自己做豆腐乳呢?"

我把家里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说希望能靠这个手艺改善家庭生活。听完我的讲述,她沉思片刻,说:"看得出你很有决心。这样吧,我下班后可以抽时间指导你一下基本的生产技术,但你得保证认真学,不能半途而废。"

我激动得差点跪下来,连声道谢。就这样,张丽华成了我的"老师",开始了我豆腐乳制作技艺的正规学习之路。

7

从那天起,每周末,张丽华都会抽出半天时间来我家指导。她带来了纯种的曲霉菌种,教我如何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接种和培养。她用温度计和湿度计严格控制发酵环境,用精确的秤量取盐分和香料的比例。她甚至给我画了详细的工艺流程图,标注了每一步的关键参数和注意事项。

我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她传授的每一点知识。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研读她留下的笔记和资料。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骑车去县城找她请教,即使是刮风下雨也不曾间断。

张丽华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敬佩不已。她不仅教我技术,还给我讲解了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做食品是良心活,"她常说,"一定要保证品质,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在她的指导下,我的豆腐乳质量逐渐提高。我严格按照她教的方法,改良了作坊的环境,规范了生产流程。每一批豆腐乳出来前,都要经过她的检验和把关。

8

年春天,我的第一批合格豆腐乳终于问世了。腌制出来的豆腐乳色泽金黄,入口细腻,咸中带甜,回味悠长,香气四溢。我小心翼翼地装在干净的小瓷罐里,骑车送到县城的几家副食店试卖。

让我惊喜的是,这批豆腐乳很快就售罄了,店主们纷纷要求追加订单。县城一家较大的副食店老板甚至提出要签长期供货合同,愿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我的产品。

看到第一笔可观的收入入账,我喜极而泣。第一时间,我骑车去了食品厂,要当面感谢张丽华。在厂门口等了好久,却被告知张丽华已经请假几天了,据说是回老家处理一些事情。

我有些失落,只好留下一罐我最满意的豆腐乳和一封感谢信,请门卫转交给她。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满是感激,想着如何才能报答她的恩情。

9

一周后的一个雨天,张丽华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她的眼睛有些红,似乎刚哭过。我赶紧请她进屋,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张丽华的父亲突发脑溢血,虽然抢救及时,但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需要长期照顾。她是独生女,不得不请长假回老家照顾父亲。而她工作的食品厂因为经营不善,正在裁员,已经通知她如果长期请假,就只能辞职。

听完她的遭遇,我心疼不已。这个帮助我走出困境的女子,自己却陷入了困境。我鼓起勇气,提出了一个建议:"丽华,要不你来我的作坊工作吧?工资可能比不上食品厂,但我可以帮你照顾父亲,咱们一起把豆腐乳作坊做大。"

张丽华愣住了,似乎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她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认真的吗?"

"当然!"我坚定地说,"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我希望能和你一起继续前进。"

10

经过再三考虑,张丽华接受了我的邀请。她从食品厂辞职,搬到了我们村里,租了一间房子,把父亲也接了过来。我和妻子轮流照顾张父,让张丽华能专心投入到豆腐乳生产中来。

有了张丽华的全职加入,我们的作坊焕发出新的生机。她带来了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标准,将作坊的生产流程全面升级。我们开始尝试研发新品种,如麻辣豆腐乳、五香豆腐乳、白糖豆腐乳等,每一种都大受欢迎。

随着销量增加,我们的作坊也在不断扩大。年底,我们已经雇佣了5个村里的妇女帮工,日产豆腐乳近百斤。产品不仅在县城热销,还打入了市里的几家大型超市。

最低0.7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