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桥镇“国门新村”位于中缅边境,国土面积42.61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户人(傈僳族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0人。近年来,党支部通过大力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边境强边固边、脱贫攻坚、村寨文化氛围营造等工作,国门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落后小山村蜕变成“4A”级美丽乡村。
听党话,自强不息奋战脱贫攻坚
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积极向上借力、向下用力,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并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促群众心怀感恩。投资万元的环寨路、万元的民族文化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7万元对户农户的家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安装太阳能路灯盏;移栽绿化、美化植物株;实施拆墙透绿工程余米;打造立体水景观1个、旅游示范户6户,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凸显无限魅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促群众增收致富。加大支柱产业——林下经济作物草果补植补造和扶持力度,实现林下种植业提质增效,年,仅草果一项收入达万元,户均元,人均元,种植大户高达19万元。多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当地群众创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了肉牛养殖;利用鳟鱼养殖基地发展了高端冷水鱼养殖。能力素质大幅提升,促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大力实施农民技术培训和就业扶贫措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以“三讲三评”为载体,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召开群众会、外派学习等方式对群众开展多方面的培训。今年以来,开展畜禽养殖培训人、中式烹调培训81人、草果种植培训60人、中药材种植培训60人、健康知识培训64人,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促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感党恩,凝聚力量抓实基层党建
坚持以“建设坚强的边境沿线战斗堡垒核心”为主线,加强基层党建和强边固边戍边工作,积极打造“党建+民族团结”基层党建示范点。抓关键少数强化带头作用。紧紧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强化思想认识和教育培训。采取由支部书记任班长,党员任组长,党员联系10至15户群众为户长的“班-组-户”模式,以党员争做“啦的帕”(带头做事的人),人人勇当“阿咪嚓”(敢于担当的人)为载体,助推工作落实。同时,扎实开展“党员行动”活动,以党员行动带动群众行动,党员带头先试先行,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参与到政策宣传、解释等实际工作中,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爱国活动强化意识形态管理。在村寨,大力开展“红旗飘飘”活动,让国旗(党旗)飘扬在边境一线,飘扬在每个农户家中。在学校,以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活动为契机,通过升国旗仪式、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通过他们把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向周围辐射。抓军警民共建强化戍边精神。传承傈僳族世代守边、戍边的保家卫国精神,积极与驻地军警、部队沟通协作,开展军警民三方走边关、巡边关等活动,建立了“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带头、驻边单位协作”的联动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域的一条党建边境线。进一步增强边地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和国土意识。
跟党走,众志成城共建幸福家园
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幸福新村。新变化彰显社会新气象。通过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家居环境提升、村庄环境改造、旅游示范户打造、群众素质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家居环境、生活方式的大变化、大转变、大提升。现在,很多农户购置了小轿车,家家户户购置了摩托车;建成了标间式的现代居室,公共场所有了卫生公厕;4G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活方式实现全面现代化。随着钱袋子鼓起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更高,由心而发“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新风尚彰显村寨新形象。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和文明祭扫,坚决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积极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最美腾冲人”“致富带头人”“咋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推荐活动,通过模范人物示范引领村寨新风尚。成功举办“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第43场赛事,活动的开展展现了边境傈僳族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新主题注入文化新活力。积极探索“文化+”模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能说会唱、能跳会弹的特点,用好用活文化活动场所,通过文艺演出、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十九大精神、乡村治理、禁毒防艾等思想用群众听得懂、看得到的事例来表演,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傈僳族边地文化交流活动暨脱贫攻坚成果展示汇报”大型活动的举办,对内对外充分展示了国门新村取得的巨大变化,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几年来,这个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落后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今后,国门新村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继续营造“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良好氛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来源:腾冲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