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瓣95这部零差评新片被吹爆,网友这 [复制链接]

1#

最近,TVB拍了一部纪录片,不仅上了热搜,还拿到豆瓣9.5的超高分。

片名叫《无穷之路》,“无穷”指“消除贫穷”,也指扶贫这条路无穷无尽,道阻且长。

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新闻视角不同,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政策解读,有的都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摄制组选了10个极度贫困地区的案例,深入拍摄,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了在扶贫政策下,这些地方的真实变化。

看过纪录片的人纷纷表示绷不住了:

原来有些人的生活,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艰辛。

原来扶贫不只是一句口号,一路上会遇到数不尽的困难。

原来国家默默地做了那么多,我们却从未了解过……

这一切真的是个奇迹。

你能想象在如今这个年代,还有人出门买个菜,都要冒生命危险吗?

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那里与世隔绝,村子建在悬崖上,出入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爬天梯。

由于地势险恶,最陡峭的地方将近90度垂直,一旦摔下去,就不只是受伤这么简单了。

这样的山路(甚至不能称为路),一共要爬米才到头。

连路都没有,更不用说水电网了。

为了喝水,村民们每天早上5点出发,去另一个村庄打水,去晚了就没水喝了。

那里的孩子,如果想要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爬山。天黑透了,才能回到家。

由于条件艰难,村里的孩子能适龄上学的很少,有的十一二岁了,才开始上学。

20岁出去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

在他们的心里,悬崖村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走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的学校,在外面坐个车,可能几分钟就到了。

读书都是这样的情况,想挣钱就更不用说了。

山上的村民种植玉米,除了自己吃之外,想背到山下卖点钱。结果怎样?

直接被商贩压价50%。因为他们吃准了,一步步把玉米背下山的村民,没办法再背回去。

还能怎么样?卖吧。

所以一直以来,闭塞、贫穷、几乎零收入……这些都是悬崖村活生生的现状。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将来的路怎么走?

没人知道。

年开始,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

数以十万计的调查人员,逐家逐户敲开12万8千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的门。

他们详细了解贫困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策略,并派出数以百万计的人驻村。

年,在当地人必经的垂直米的悬崖上,修建了钢梯。

钢梯一共级,改变了过去只能靠绳子、藤梯和石头翻山的危险状况。

基本的安全保障之后,同一年,全村电缆铺设成功,有了自来水,还有4G网络覆盖。

村民可以看电视和上网了。

之前一个美国博主郭杰瑞,探访悬崖村时,惊奇地发现这里有4G覆盖,他觉得很神奇,并直言在美国的这种地方,是不可能有信号的。

同样没有4G信号覆盖的,还有伦敦的地铁。

与此相比,我们在年,已经实现全国农村通光纤4G的比例达98%以上。

有了网络,就等于有了和外面世界接触的桥梁。

闭塞的悬崖村成功和现代社会接轨。

年轻人有了智能手机,玩起了直播。

通过网络沟通,很多原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村民,慢慢熟练运用普通话,识字也多了。

网络在这里有了正向的影响。

通过纪录片,你不难看到悬崖村的景色真的好美。

但贫穷的世外桃源,绝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修路、通水电网只是第一步。

即便钢梯安全了很多,爬上爬下还是耗时耗力。

纪录片的主持人贝儿,用了13个小时,筋疲力尽才来回走完全程。

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就此展开——搬迁。

怎么搬?往哪搬?村民们不愿意去怎么办?搬了之后靠什么生活?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都要从头计划、摸索、尝试。

年5月,悬崖村全村搬家。一个翻天覆地的“出悬崖记”上演了。

这是一个的大工程。

在此之前,早已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在凉山周围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建立了多个安置社区,帮多个贫困村,约35万名村民搬了出来。

有“悬崖飞人”之称的拉博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他们一家六口挤在山上一个小房子里面,吃睡都在同一个地方,非常简陋。

搬迁之后,他最小的孩子正好出生。

如今一家七口,搬进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里,所有东西都是现代化的,和他们以前的生活简直天壤之别。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个房子在当地市场价要40-60万,而他们全家只凑了1万元,就得到了这个房子。

拉博还记得自己刚到镇里小区,看到房子时候的感受:

这房子好漂亮,真的是给我们的吗?

简直做梦一样,不,做梦都梦不到,因为从没有看到过……

现在他住进了梦想之家里。

同时,配套的医疗教育也都跟上了。

以前因为下山太危险,老人只有身体实在不行了,才会往山下背,医院,现在走个两步路就可以去做检查。

子女们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用生命的代价去爬天梯。

当年要走一天的悬崖路,现在他们走两分钟就可以去上学。

这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啊!

从年起,和各类资金累计注资亿,于全国建了万间安置房,帮助超过万贫困人员搬迁。

这么大的体量,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搬迁了。

如果说,有些人正在承受“一方水土没办法养一方人”的宿命,那么国家就做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要想富,先修路。”

看过那些贫穷地区的情况,你会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是多有道理。

地处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的褶皱,水流湍急,是黄河的1.6倍。两侧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居住。

而怒江之困,就困在交通。

因为没有桥梁,怒江一侧的居民如果想到对岸去,需要借助一种工具——溜索。

现在其实也有很多景点有溜索体验,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是为了娱乐,而怒江人民溜索,是为了生存。

这个东西很危险,如果稍不留神掉入江中,在湍急的河水里,大概率连尸骨都找不到。

受伤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在怒江附近的村庄里,有一名村医叫邓前堆,当地人都叫他“溜索医生”。

因为他经常通过溜索到对岸去给村民看病,有时一天跑四五次。

第一次溜索时,他很怕。

那感觉就好像是从高楼上跳下去一样。

有一天晚上,他照例去给人看病,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着溜板。结果到对岸时刹不住车,直接撞了上去。

等到了地方,病人家属看他伤得这么重,难过得哭了。

如今20多年了,邓前堆留下的疤还是很清晰。

因为危险,当地好多村医申请调岗离开,唯独他从没想过离开。

提起当医生的契机,他说自己曾得了重病,被当地的医生治好,从此以后,他也想成为一名医生。在接受了培训和学习之后,他就留在村里做了村医。

为了当初的承诺,他一直留在这里,守了37年,每天在危险中往复,累计出诊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时间到了年,一切都变了。

云南省进行了溜索改桥工程,注资20亿,一共建了条过江大桥。

至此,云南境内全部溜索被取代,村民们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以前要把一包水泥从外面买回来运到家里,需要30几块钱,现在只需要不到3块钱。

有病也可以随时去看病,大家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出行,不再有人枉死在怒江。

有了路、基建和物资的支持,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希望。

但是,对于消灭贫困,仅做到“授人以鱼”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国家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交通基建、安置房地的同时,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计问题,避免贫穷的世代传递。

于是牵头,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建立了生态产业园。

人们可以选择去园区打工,也可以参加合作社,享有补贴。

以往在山上耕种,太辛苦了。

种些土豆玉米之类的农作物,一个月赚不了几百块。

现在有专业人员指导,农民们知道了种什么赚钱,怎么种赚更多,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这些农产品,也有专门的销售网络,卖往深圳、香港等地。

一个个精心策划的产业,解开了一个个贫困的死结。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道路,找到新的希望。

比如大凉山的“悬崖飞人”拉博,因为经常直播悬崖村的风光,涨了十几万粉丝,因此,被旅游公司看中,做了专业山区导游。

现在的他,一个月有三四千的工资,还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怒江附近的村民,摒弃了以往不值钱的农作物,改种利润更高的草果,再配合兴建的运输交通网络,收入一下子成倍增长。

为了防止贫困的世代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抓教育。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消灭跨代贫穷的根本办法。

在为村民提供的每个安置点内,都会配套相应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适龄儿童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贫困人口连幼儿园费用都免除。

只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了本事,涨了见识,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改变贫穷,走向富裕。

然而,在长久的贫苦下,普及教育意识也绝非易事。

由于之前生存环境太恶劣,很多家庭并不想送孩子去上学,因为对他们来说,孩子是劳动力。

很多人小小年纪就要挑起成人的担子,照顾家人,干农活。

因此在农民心中,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去读书,就少了一个人种田。

要改变这种观念非常不容易。

自从精准扶贫之后,派人每家每户敲门去劝说,一定要让孩子来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就像是《山海情》里,白校长做的事一样。

有时候,老师们从12点就开始爬山,爬到6点才来到一个学生家里。

千山万水就为了让一个孩子回来读书。

而孩子找回之后,也不是就此不用担心了。如何开导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是难上加难。

在云南,有很多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意思是从原始生活直接过渡到现在。

这些人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甚至连自己什么时候出生的都不知道。

这些直过民族比一般的贫困人口更复杂,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

你知道学校的老师,要从哪里开始教这些学生吗?

从教他们认识肥皂、洗衣粉,学会洗头、洗澡、刷牙,甚至喝烧开的水开始。

他们当中,很多都已经十几岁了,却连字都不认识。

因为跨代贫穷,父母给不了孩子先进的意识。

男孩子长大了就去打工干活,女孩子长大了就嫁人,甚至被卖出去。

曾经有个小女孩,才小学六年级,就被父母强行以20万卖给别人家当媳妇。

为此,村主任跟小孩父母理论,却被父母反呛关他什么事。

最后,还是跑到法院去告,才救下了这个女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老师们呕心沥血,几年下来,感受更多的还是挫败感。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因为如果自己不做,还有谁去帮他们呢?

所幸的是,在大家的努力和坚持下,情况正在逐渐好转。

男孩子们不再游手好闲,有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音乐、茶艺、做机器人。

女孩子们明白了人生不只有嫁人这一条路,她们可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选择,去看更大的世界。

改变从他们身上开始,再改变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精准扶贫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工程。

看《山海情》的时候,以为很多东西是艺术加工,直到看到这些真实资料才明白,当时的真实情况更恶劣,如今的改变更震撼。

《山海情》中的西海固是中国扶贫的起点。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

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你能想象一个地方十年不下雨吗?

40多年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曾去考察,说那里根本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通过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改变了那里“以苦甲天下”的文明。

国家的精准扶贫策略,发达地区一对一帮扶,专家组日夜不停地研究工作,当地村民努力自救……

搬迁、种地、建设……

那里从一个飞鸟都不停留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绿油油的金沙滩,有了现代农业、物流、电子产业……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如今,这种奇迹正在祖国大地各处生根发芽。

扶贫在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国家将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做了下去,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任务全面如期完成,这在全世界。

这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到。

即便如此,很多外界的声音仍然是质疑和抹黑。

BBC曾公开表示怀疑中国脱贫的真实性,美国更是把拍摄中国脱贫的纪录片都下架了。

也许,那些“利益至上”的国家永远不会理解,也不愿相信:

“扶贫”,一个“稳亏不赚”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义无反顾地去做?

他们永远不会理解。

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放弃。

因此,我们希望,多多有像《无穷之路》这样的节目出现。

通过这些节目,“扶贫”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我们能够深切认识到:

原来自己的迷茫与抱怨,与很多人的生存相比,不值一提。

原来有那么多和你我一样的人,在默默地为了理想而奋斗。

原来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国家一直以来默默的坚持和努力。

我们可以将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见证的奇迹,骄傲地告诉整个世界。

最后,就像网络上有人所说的那样:

我看到老有所终,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句儒家对社会的理想,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做到了。

来源:青年文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