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药草果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复制链接]

1#

药食同源:唐朝《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食,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药助食威,食借药力,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药食同疗”的目的,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草果

化痰截疟散寒

温中消食燥湿止痛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来源

草果是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文山、大理。8月初至10月下旬果实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采摘果穗时,用镰刀从果穗基部整个割下,避免伤害根茎和新叶芽、花芽。运回将果实从果穗剪下(剪时要稍带点短果柄,避免撕伤果实基部),快速低温干燥。药材水分不得超过15%。

以个大、饱满、色红、气味浓者、完整者为佳。草果常规贮存,香气极易散失,有效成分流失快,贮藏3年后挥发油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建议单包装密封,冷藏。贮藏期药材水分控制在11%~15%。此贮藏条件下,香气不易散失,药材质量保持较好。

性状鉴别

草果呈长椭圆形,有三钝棱。表面浅棕色、浅红棕色或深棕色,有棱线和纵沟,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形多面体,直径约0.5c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功效作用

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1、燥湿温中(寒湿中阻症)

用治寒湿偏盛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半夏等药同用。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功力强于草豆蔻。

2、除痰截疟(疟疾)

用治疟疾,多配伍常山、槟榔等同用。

药理研究

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等。药典标准: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4%。现代研究,生、炒、姜制三种草果炮制品煎剂均能使十二指肠自发活动的紧张性升高,振幅加大,但有时不显著;能拮抗肾上腺素对回肠活动的抑制作用;另外,草果还有镇痛、镇咳、祛痰、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资料来源于蜀中集团董事长安好义编著的《中药材质量新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