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怒江跨越一跃千年人类减贫史怒江实践 [复制链接]

1#

怒江大峡谷人与自然交恶的历史,正随着奔腾的江水流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全景图已在怒江两岸徐徐展开。全州森林覆盖率从年的75.31%提高到年的78.08%,居云南省第二位,生态环境状况优良指数居全省首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贫困怒江把总书记“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重要论述用于指导脱贫攻坚实践,争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已通过省级验收。怒江正在成为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一张有价值的且不断增值的生态名片。

怒江峡谷在可持续发展视野里,怒江州“四山夹三江”的高山峡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经济体和拥有巨大增值潜力的生态资产,是怒江州最大的自然财富和最重要的生态资本。

激活和经营好这个蕴藏着巨大生态财富的生态经济体,生态兴业,生态富民,是怒江州巩固脱贫成果,形成可持续脱贫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大的后发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怒江州坚持走生态立州,绿色减贫、绿色富民之路,增绿与增收并重,生态与生计协同,治理和致富同步,绿水青山成为怒江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靠山”。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怒江州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整“伤疤”遍布的河山,重新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施“群众搬迁下山,生态修复上山”,“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搬新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实现搬迁后的生态优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创新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增绿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山区贫困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实践主体和生态脱贫的利益主体。组建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开始由传统的“靠山吃山”向“养山护山合理用山”的人与自然互存互依互进的历史性转折。这支扎根农村的生态建设大军带领2万余名各族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参与怒江、澜沧江两岸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51.28万亩,生态兴业,“造绿”增收惠及11万户贫困人口。

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应该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怒江州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各族群众“护绿”增收,分享生态资本增值红利。州里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护边员,参与森林、草原、湿地管护和守边、护边、稳边,实现生态资源得保护,生态资产得增值,贫困群众得增收。全州选聘生态护林员3万余人,山林里就业,家门口脱贫,每年每户增收1万元,带动12.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脱贫。

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生态脱贫的内在需求和产业选择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怒江州着力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脱贫致富与生态优化共进共赢的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百分之百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借绿”增收,经济绿色增长。在巩固提升百万亩核桃、漆树、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的同时,与康恩贝、一心堂等大型药企合作,实施怒江、澜沧江流域生态修复及高原生物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以重楼、云黄莲、银杏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产业,以及水果、花卉苗木、种草养畜、中蜂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扶贫体系,实现生态效益、扶贫效益双带动双促进。

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是与大自然最具亲和力的林下产业,是云南绿色食品的“怒江牌”。有关部门积极创新产业扶贫益贫机制,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组织各族群众以土地入股、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方式,产业扶贫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打造万亩,覆盖各族贫困群众16万人的绿色香料种植基地,培育绿色香料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家,个体工商户家,加快推进绿色香料产业园区建设。怒江已成为我国草果核心产区,和云南省最大草果种植区,青山密林下的草果正成为怒江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银果。

福贡县鹿马登拉马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伟摄绿色是全面小康的生态底色,也是怒江山区群众脱贫的成色。目前全州已形成近万亩生态质量附加值高的绿色产业。年,怒江各族农民人均在生态产业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近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绿色发展极大地激发出广大贫困群众“造绿”、“护绿”、“借绿”就地脱贫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这两股力量汇聚起来,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怒江州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绿色崛起”就为期不远了。

怒江第一湾。杨峥摄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能动态地调整和提升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可持续释放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的就业创业潜力。怒江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把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业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导产业,提升脱贫质量的民生产业和拉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怒江州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拥有“怒江峡谷”全球最为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源富集区之所以出现“美丽的贫困”强烈反差,交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交通瓶颈限制外来资本难以大规模涌入,使得沉睡的自然人文资源难以形成资本,进而使怒江大峡谷“值钱”的生态资源难于通过旅游业“变现”。

“显山露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长公里,纵贯怒江大峡谷的“美丽公路”的开通,使怒江生态旅游驶上快车道。怒江着眼于散落在雪山峡谷20多万傈僳族、独龙族、怒族、普米族等贫困群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过上生态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美好生活,规划怒江大峡谷“中国最后一个尚未开发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融生态产业与旅游开发于一体,景区景点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以原住民和搬迁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政府主导、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运作,各族群众参与三位一体“打造全国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区”。

把怒江州境内绵延多公里没有工业布局的怒江大峡谷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全域谋划,整体开发,实现怒江大峡谷全域全景旅游。以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为契机,以怒江这条全国绝无仅有的自然生态原始河道为最大卖点,在国内外打响“峡谷怒江·养心天堂”旅游品牌。加快创建贡山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丙中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独龙江5A级景区,亚坪4A级景区,加快美丽公路沿线怒江花谷,以及白鸟谷、月亮山、老姆登、知子罗和散落在怒江两岸旅游特色村寨等景点建设,打造科考研学、半山酒店、极致体验,康养度假等高端化的旅游业态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在着力建设泸水旅游特色城市的同时,推动福贡、贡山美丽县城建设向旅游城市转型,把城市乡村都融入峡谷景区更大的自然生态格局中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大手笔打造“怒江花谷”景观产业,为怒江大峡谷全域全景旅游拉开了序幕。怒江将生态扶贫和“怒江花谷”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围绕美丽公路、怒江两岸面山、城镇周围、旅游景区景点,易地扶贫搬迁点,完成“怒江花谷”示范点建设29个,种植攀枝花、凤凰木、紫荆花、樱花等花卉苗木22万亩,把怒江大峡谷建成四季有花、常年伴绿、景随路移、独具特色的绿色景观长廊。

目前,与美丽公路并行的生态绿道正在有序推进、半山酒店、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一批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项目已在加快推进。雾里村、秋那桶、茶腊,以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将率先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的家旅游扶贫示范户,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销售土特产,实现“靠山吃山”。

老姆登“皇冠山”百鸟谷中观百鸟,独龙山头看羚牛,雾里云掩雾里村,美丽公路花谷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共美,怒江生态旅游的高度在哪里——老姆登观“皇冠山”。

打造大峡谷景区“生态+”怒江样本,将各族群众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以及“怒江花谷”上持续投入和付出,与雪山、峡谷、森林、湖泊、原始怒江河道自然景观和直过民族原始、神秘、独特的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生增值,就完成了生态资源向能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生态资本的转化,并通过旅游及相关产业获得现实的回报和预期的收益,将为怒江州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提升脱贫质量,开掘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

怒江跨越,一跃千年,怒江州在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总决战中,同时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完成了小康怒江向深度贫困的告别、生态怒江向生态贫困的告别,实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全面小康。占怒江州总人口近一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一步跨千年”的奇迹,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怒江篇章”。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怒江州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战贫的精神写照。体现了在中国共产*领导下,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怒江各族儿女发自内心“感恩共产*,感谢总书记”。

当前,全州26.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独龙族、普米族、怒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将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泸水市、福贡县、兰坪县也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怒江千年贫困难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怒江跨越,一跃千年,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江群众半年大雪封山不得外出的历史。怒江、澜沧江两岸36座“溜索改桥”项目的建成,告别“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保泸高速”的开通,告别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兰坪丰华通用机场的投入使用,圆了各族人民的“飞天梦”。贫困、封闭怒江已经成为历史,幸福、美丽新怒江正向世人走来。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责任编辑:李茂颖

作者:刘流张莹成淇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