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间故事II刘三姐卖螺蛳粉 [复制链接]

1#

刘三姐卖螺丝粉

文/唐榕沈扬

01

话说柳州刺史柳宗元一日带属下考察民情,来到柳江边。见十来个人肩挑木桶,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罂瓶,在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

突然,有人被挤倒,掉下悬崖,一命呜呼!

有人喊:快报官!快报官!

望着汲水的队伍,柳宗元心里很不好受。他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十年。好不容易回到长安,又因好友刘禹锡作桃花诗一首惹恼了当朝权贵,连带被贬,来到一个更远的地方——南蛮之地柳州任刺史。

离了长安,来到柳州,虽然被贬了,但不用天天看折子,可以做一些惠及百姓的事情,心里也有些安慰!可要想引领这蛮荒之地,走上文明道路,肩上担子重呀!虽然推行教化,倡导医学,废除奴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呀!就比如,这城中,近千户人家万余人口,竟然连口水井都没有。唉,艰难呀!你看,这么多的人,为了一口活命的水,拥挤到江边!如果天旱水浅,那江边陡坡就更长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行走在陡坡上,稍有不慎,脚下一滑,就会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这不,刚刚就有人摔倒,把后边的人给撞下悬崖,闹出人命!唉,一座城,没有水井,不行呀!看来,这水井不打不行啦!

堂弟柳宗直上来,跑到柳宗元身旁,搀扶。他劝道:“老哥呀老哥,你就不要操那么多的心了!又是修孔庙又是办学堂,还募民垦荒种果树的,拖着一身病痛,你总这样没事找事!不要太累了,差不多就行了!”

柳宗元说:“都出人命了,是事找我,不是我找事,知道吗?”

柳宗直说:“叫司典来处理不就完了?”

听了这话,柳宗元笑了笑,说:“你也是个举子出身,总有一天是要到地方上任职的,能这样说话吗?你不想想,人们天天到江边汲水,多艰难呀多危险呀,难免还要出事,得从根本上解决呀。你要记住了,什么问题,都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才是一个好官!”

柳宗直有点不高兴了。说:“老哥哥呀老哥哥,事情总是做不完的,要注意身体呀!我不远千里前来照顾你,就是怕你过于劳累。如果你……如果你……我怎么向家里交代呀?我现在还没有外放做官,也不管什么为官处事之道,我只管把你照管好就行了!”

“呵呵!”柳宗元甩开堂弟搀扶的手,迈步走上前,说,“你瞧瞧,我这是弱不禁风的样子吗?”

“家里,谁不知道你如今是个病秧子?”柳宗直跑步上前,搀扶住。他说,自从你被贬到永州之后,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的了。

“好了,好了,我说不过你!”柳宗元依然笑呵呵的。“做这点事情,我还是身体能及的嘛!”

这时候,汲水的队伍越拉越长,排到一里地外。

“有女莫嫁柳州人,柳州挑水上天门!家中一人专挑水,早晚滚成风火轮!”一阵山歌传了过来。

听了这山歌,柳宗元更是辛酸。他问:“这是谁在唱山歌?”

一同前来的司户参军说,回刺史大人,唱歌的是刘三姐。她这个人呀,伶牙俐齿的,总爱唱山歌讽刺别人。

“她呀,就是那个卖螺蛳汤的外来妹,住在小龙潭村附近的岩洞里。”司农参军也上前禀报。

柳宗元笑了笑,说:“也难怪人家唱这山歌呀!你们不想想,人家卖螺蛳汤,一天那得需要多少水呀?”

一旁的人说,她哪里要到这江边汲水,小龙潭的泉水,哗哗地流,她用得完吗?

柳宗元说,去把她请过来,本官要会会她。

于是,就有陪同前来的小吏跑步前去请刘三姐。

“报!”负责现场察看的狱卒跑上场,说,柳大人,这个案情已经查明,是前边的人摔倒,撞翻后边的人,连人带桶摔下悬崖。您看,这怎么处理?柳宗元说,这是过失,是无心,你们按律处置,做好双方家属工作。现在,本官想的,不再是这个案子,本官想的,是如何防止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刘三姐被请了过来。她肩挑两只竹筐,汗珠子挂满脸上。这个壮族姑娘,个子不高,有些单细,但挽起一个“丸子头”,倒是让她平添几分高大。一绺粗黑油亮的秀发,堆在后脑勺上,像一个大大的田螺。人们说,她的头发,就是她卖螺蛳汤、炒田螺的招子。

是的,刘三姐这是到江边码头买田螺,恰好碰上了这个场面,因为心中有感,所以她唱起了这山歌。

只为这一见,誉满神州的大文豪与壮乡闻名的歌仙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对话。

“刘三姐,我问你,为什么柳州人挑水上天门?”

“柳大人,柳州城中没有水井呀!”

“中原地区,八口之家,至多十口之家,就有一口水井。中原地区的打井技术,也早已经传开,为什么柳州人不打水井?”

“过去也有人挖过水井,但是不久就会倒塌,有的甚至未挖成就塌了。听说城北有一家父子四人打井,刚挖了一半井就塌了,结果有两人埋在里面,死了!于是,柳州城里的人,都说是挖井触犯了土地神伤了龙脉……从那以后,就无人敢挖井了”

“这是迷信!是借口,是懒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借口!”

“我也知道这是借口。可是,打不出一口井来,大家就会胡乱猜疑嘛。其实,大伙都盼望能打出水井来,这样,一来方便了,二来……二来也干净清洁了。南方雨多,常下暴雨,一年之中,河水几乎有半年是浑浊的,一桶水半桶泥沙,人们饮用这样的河水,常常闹肚子……但,打不了水井,也只能这么着。”

一下雨,河水就浑浊,一桶水半桶泥沙?听了刘三姐这话,柳宗元沉吟了。

“不说浑浊,就是平时清澈的时候,这河水也不好饮用呀!刺史大人,你不知道,为什么这城中之人,都喜欢到我那里吃米粉喝田螺汤吗?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水不同而已。城里的饮食店,他们用的是河水,所以他们炖的螺蛳汤他们煮的米粉,注定了没有我用地下泉水做出来的味道好。用泉水炖汤,味道那个清甜那个醇厚,我没法形容;用泉水做的米粉,那个洁白那个细嫩,还有那个筋道,也是别的米粉没法比。要不信,就请柳大人到山脚下,光临小店品尝品尝!”

“好的,有时间一定过去。不过,今天,我想请你跟我们到河边上去看看。”

“河边还有什么看的?”

“我要打水井,就得察看地基。你刚才不是说了吗,打井总塌方,那一定是地基不稳。地基不稳,就是土质有问题。要看地下的土质,到哪去呀,你说?”

“呵呵,我明白了,要察看地下的土质,当然是到河边上去察看!”

“那就走吧!”

一行人来到柳江岸边,面对高耸的河堤,柳宗元说:“你想想,为什么一下暴雨,江水就浑浊,水的泥沙就多?”

“雨水冲刷呗。”

“别处也有雨水冲刷呀,为什么别的江河不会这样?”

“土质疏松呗。”

“这就对了!”柳宗元很是高兴。他把大伙都叫到跟前,说,“你们仔细看,这河堤的剖面,除了岩石,就是一层黄土一层沙土。这说明什么问题呀?沙土不牢嘛!我们在城里打井,下层是沙土,泉水涌动推出泥沙,井的下部被掏空,上面又重压,能不崩塌吗?要是井打成后马上用青砖或者石头围砌,或者边打井边围砌,这样还会倒塌吗?哪里是龙王爷恼怒土地公惩罚,分明是不认真思考问题嘛。俗话说,实干兴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行动与否,坚持与否,思考与否,决定着一个人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命运的好坏,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这样!”、“是这样!”大家点头赞成。

“我一定要在柳州城里打出第一口水井来!”柳宗元庄严宣布。他说,“就先在人口集中的城北打,具体位置,由司户参军实地查看选定。吩咐完毕,立马把负责管理财物的司仓参军叫过来,说,我算过了,打一口水井,深六十尺,需要大青砖一千七百多块,石灰八百斤,你去筹备吧!”

司仓参军愁眉苦脸,说:“柳大人,下官掌管的钱连发俸禄都不够了,哪里还有钱去置办这些东西呢?”

柳宗元说:“先用我的俸禄钱去置办吧。”

不几日,在市区一块老街弄堂的空地上,打出了一个新的水井。井口,围砌着一圈大理石,雕琢有几个大字:“泽被四方”。

02

这天,柳宗元带领城中文武官员在水井旁边举行落成仪式。

四月,天气暖和起来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满地春色。这一天风和日丽,城里百姓听说水井打成了,都拥来观摩,十分热闹。

这天,刘三姐也来了。她带着阿牛哥在弄堂口摆上摊子,卖米粉卖田螺汤、炒田螺。

见柳宗元一行人走来,刘三姐便亮开嗓子就唱:“米粉里边故事多,不来一碗说不着。白白粉丝汤里泡,酸辣香爽乐呵呵。夹起一把嘬进嘴,热乎乎哟辣火火,哪里是头找不着……”

柳宗元走来的时候,刘三姐把他拦住了。

“柳大人,那天你说要尝尝我的米粉,可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个多月,如今,我把摊子摆到了您面前,总该赏赏脸了吧?”

柳宗元笑了,说:“不急嘛,我这是要举行祭井仪式,一会儿忙完了,就来尝尝。”

“忙完这一阵,还不知道您又要忙啥去了?这不,时辰也还没到嘛,先来尝一碗。你瞧,米粉,螺蛳汤,都是我们柳州人爱吃的东西,您吃了,也好有力气读祭文呀!”

是呀,机会好不容易逮着了,哪有那么容易放过?阿牛哥也来帮腔。

“那就吃一碗!”柳宗元吩咐众人坐下。

很快,米粉端了上来,螺蛳汤也端了上来。柳宗元吩咐说,大家快些,不要误了时辰。

柳宗元为难了。这米粉还好说,而那一碗螺蛳汤,特别那些田螺,要一个一个地把螺肉挑出来,也太费事了,今天哪有这等闲工夫?不吃吗,盛情难却呀!他感到为难。这可怎么办?

柳宗直过来,说:“老哥哥,这螺蛳肉咱就不吃了,喝喝汤,也算是领情了的。”

柳宗元叫阿牛哥再拿一个大碗来。得了大碗,他把米粉倒入,然后,再把螺蛳汤倒入,拌匀了……大伙见柳大人这样,也纷纷要来大碗,用螺蛳汤和着米粉,一起吃。

没想到,味道还出奇的妙!大伙赞口不绝。

刘三姐见了,也用螺蛳汤和着米粉,吃了一小碗。果然美味。

刘三姐说:“柳大人,今天您可是整出了一道美食呀!”

柳宗元说:“我也是无意中为之,要说整,还是你拿手。不过呀,你这螺蛳汤,目前只是清香、清甜,适合喜欢重口味的柳州人饭后解解口味。要是真的拿来和着米粉食用,还得认真研究如何熬制。米粉,要是口味淡了,可不一定适合柳州人的习惯。”

“嗯,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祭井仪式开始了。

人群中,柳宗元大声朗诵他自己写的《祭井文》:怨惑讹言,终不能成。惟实巧干,首成一井,深则坚好……

第一口水井打成之后,很快,在柳州城里,人们按照此法,接连打出了数十口水井。从那以后,柳州人饮用上了清甜的井水。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都亲切地把城中水井称为“柳井。”

柳宗元发明螺蛳粉的事很快就传开了,刘三姐的米粉店也名声大震,宾客如云。

03

一天,柳宗元因冒雨出行巡查有点感冒,想起了那日在刘三姐那里吃的螺蛳粉,香辣可口,对祛除寒气肯定有效。柳宗直连忙安排人去购买,没想到刘三姐亲自送了过来。柳宗元很是高兴,一碗米粉下肚,吃得酣畅,吃得涕泗磅礴,他的鼻子一下子就通了气!很惬意地,用手帕纸擦汗珠拭眼泪抹鼻涕……人一下子就加倍地来了精神,思维也活络起来。

柳宗元问道:“姑娘,你这米粉这么好吃,可知这米粉有何来历?”

刘三姐说,两千三百多年前,五十万秦军南下,来到了广西。可北方人思乡,想吃面条,于是,伙夫们就用大米磨浆、榨条,制作成粉丝,说是米面,排解了乡愁,制作“南方米面”纯粹是权宜之计,可偏偏就是这样,在兴安灵渠的建筑工地上,米粉诞生了。

原来,广西民风剽悍,再加上南岭险峻,秦军久攻不下。在北方,三十万秦军,一下子就把匈奴驱赶到了大漠以北。而在南方,五十万精锐部队,却无尺寸之功!于是,就总结,都说是后勤补给不上,于是,就开挖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联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以便用船只把粮草运来。这下好了,本来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一下子就变成了工地上的民工,大材小用呀那的确是一个情绪低落!本来就吃不惯南方米饭的北方士兵,这下子就更是咽不下东西了。工地总指挥史禄,急了,命令伙夫们下面条。可南方只有大米,面粉迟迟运不上来。怎么办?当官的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更不管手段,这下,伙夫们更是急死啦!弄不好,那是要掉脑袋的呀!情急之下,就有大胆的伙夫试着用大米来制作“米面”,只为这一试,就试出了今天的米粉来!

其实,米粉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汤料、卤水,还有配菜配料,这些,都是南方人发明的!刘三姐说,米粉的汤料,是用罗汉果、鲜姜、甘草、草果等与猪骨头牛骨头长时间熬制而成,有食疗同源的功效。南方湿气重,秦军将士,很多人水土不服。军医暗访民间秘方,熬制中药,解决了这一问题。那日,您将螺蛳汤倒进米粉里,一同吃下,没想到,米粉更香、更醇、更滑爽,味道出奇的好!这不,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很快,这柳州大街小巷,都这样和着螺蛳汤吃米粉了,人们都称之为螺蛳粉。

04

在柳州城郊外的柳江边有个捕鱼的小后生,名叫连连弟。他十二岁时就死了娘,父亲又是个瞎子,可想而知,家境是怎样的贫寒!十五岁,他就到江面打鱼卖钱了。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要到江面上撒网呀下钓呀撒鹰呀,不然父子俩个就要挨饿。常言道:打鱼捞虾,一世都难发家。连连弟都二十六岁了,也没有攒下几文钱来。有人给他做了几次媒。可人家姑娘,一看到老瞎子和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就全打了退堂鼓。

江边上走来几个孩童,见连连弟在捕鱼,于是,他们唱山歌笑话连连弟:塘里蚂拐笑连连,想讨老婆没有钱,拿张板凳门前坐,盼了一年又一年。听到这讥笑人的山歌,连连弟摇头苦笑,连骂人的底气也没有。

山歌唱完,一群孩童嬉闹着跑了。这时,一条船上来,撞上鸟排,连连弟差点摔到水里。

“喂,你是连连弟咩?”一群恶霸挺立面前,个个凶神恶煞。他们叫嚷,说这江面,我们哥儿几个管起来了,从今天起,你不能在这江面上打鱼了!

连连弟争辩,说:“我从来就没有听讲过这江面是哪个的啵!”

恶霸们说:“我们兄弟把这江面管起来了,你听见咩?要打鱼可以,那就得交钱!”

连连弟不服,说:“天上下雨地面流,地面流水成江河。江河鱼虾没是谁家养,人人有份来捕捉!”

他跟刘三姐学的山歌,唱的很有道理,可那个年代,道理战胜不了黑恶。一个高个子举起的竹竿,劈头盖脸地打过来,把连连弟打落水里……

小山村里,一间破烂的茅屋。一个有气无力的老人,拄着拐棍,边走边咳嗽。他说:“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钱哟!”说完,老人在木条凳子上坐下。

连连弟手捧手捧大瓷碗上来,招呼说:“阿爸,来,吃一碗粥。”

老人摇头,说:“连连弟呀,我吃没下哟。”

“阿爸病了,三天三夜粒米不进,这怎么行呀?”连连弟没有办法,只有劝。他说,“阿爸你放心,舅爷家借给我一箩筐稻谷,够我们吃上一阵子的啦。虽然没能下河打鱼了,但我可以上山砍柴呀,饿不着的,你就放心吃吧!”

老人说:“仔呀,我是吃没下呀,不是担心没有吃。其实呀,在世界上,除了天灾人祸,只要你手脚勤快,哪有会饿死人的?仔呀,我这是肚子胀气,消化没了。”

这下,连连弟更急了。阿爸病了,要抓药,可是没有钱呀!没有钱抓药,病就治不好,就吃不下东西!人是铁饭是钢呀,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呀?

连连弟丢下砍柴刀,唉声叹气。阿爸病重在家,茶饭不进,他连日砍柴,也不知要看多少柴才能治好阿爸的病?

恰好刘三姐路过门口,见连连弟坐门口在发呆,就过来问:“连连兄弟,今天你怎么啦?”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连连弟很伤心,说:“鱼没能打了,只能上山砍柴卖,而今,我家老杆子又病倒,肚子胀气,吃没下粥饭……”

“连连兄弟,没要急!待我给他弄一碗米粉来,吃了就没事了!”

打从莫怀仁家里逃出来之后,刘三姐与阿牛哥就沿柳河漂流而下,四处漂泊,四处传歌,他们的“什么水面打筋斗呢,嗨了咯咧”传遍了壮乡。而今,他们来到了柳州。在柳州,他们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教他们唱歌,教他们制作米粉……如今,连连弟遇到难题,她自然要帮。

不一会,刘三姐端来了一碗螺蛳粉。

说来也怪,老人一闻到螺蛳粉的香味,顿时食欲大增,一口气就把一大碗螺蛳粉吃完了。香、辣、酸、脆,那真是叫一个爽!

老人非常高兴地说:“你讲古怪没古怪,如今怪事还真是多。我活了七十没见过,一碗米粉可当药!你莫说,这米粉,好味道,吃了一碗肚子饱;这米粉,好奇妙,吃了一碗病没了!你看,我三天粒米不进,可刘三姐送来的一碗米粉,就让我胃口大开,一吃,病就好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连连弟见阿爸有了精神,说:“只要阿爸爱吃,我天天给你弄来!”

老人掐住连连弟耳朵,说:“天天弄来?你个鬼娃仔,你能够天天弄来吗?”

连连弟被掐住,挣脱不了,连忙告饶。说:“嘻嘻,嘻嘻,阿爸,我是哄你高兴嘛!”

老人松手,释放连连弟,说:“我就知道你在哄骗我。我看你去哪里要这米粉来给我吃?”

刘三姐见对父子嬉闹着,也非常高兴,对连连弟说:“这样吧,我教你做米粉。今后呀,你阿爸想吃了,你就自己做。”

很快,连连弟就学会了制作米粉的手艺,不但让阿爸天天吃上米粉,乡亲们也沾了口福。这种用大米做出的好吃的东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很快,周围村寨的人都知道了,都跑来连连弟家里吃上一碗。不少的人,吃完头回,就想第二回、第三回!连连弟干脆就不上山砍柴了,专门在家做米粉!卖米粉发了财,不久,他还娶了一位美丽贤慧的小琴姑娘做妻子。

连连弟与小琴姑娘推磨做米粉的时候,还时常唱起山歌:一碗米粉万千条,哥喝汤来妹掌勺。吃了米粉同了心,恩恩爱爱伴到老!

在如今的柳州,但凡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他们都听过这样的山歌:一碗米粉结良缘,情义深深哪讲钱。根根粉丝牵红线,传奇故事讲千年。这山歌,唱的就是连连弟与小琴姑娘的故事。

是的,与灵渠历史一样悠久的米粉,有着很多的故事和传说。米粉,伴随着秦军南下步伐而诞生的小吃,也随着柳宗元螺蛳汤拌粉,很快在百越之地流传开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日常生活,几乎每天很难少了这一碗米粉。特别是在桂林、柳州,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出差办事,十天半个月回来,家门都不进,而是先找到米粉店爽上一回……

————————End—————————

作者照

作者简介: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