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走云南再进怒江,怒江又变了福贡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619541.html

细看过去70年,云岭大地沧桑巨变。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特别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报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系列报道。我们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百姓生活,走遍云南全省,带您一起悦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云岭大地上的精彩故事。

第一站,怒江。

再进怒江,怒江又变了。

5年前到怒江,江上的溜索和旁边新桥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3年前,记住了怒江两岸整齐的新建安居点;如今再到怒江,通达桥的彩灯照亮夜色中的江水,泸水城怒江西岸商业街上,人们惬意漫步江畔。

怒江的桥

代表着怒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怒江,当我们谈论桥梁时,谈论的其实是怒江百姓的生活变迁。

一根百米长的溜索横跨汹涌怒江,两头分别拴在江两岸的岩石上,一高一低,构成溜索桥。溜索桥是怒江最独特的桥,两端连着江岸,连着生活,也连着往昔与今朝。

记者体验怒江溜索李星佺摄

近年来,在国家、省有关部门支持下,怒江州对跨江溜索进行溜索改桥,彻底改善两岸群众过江难问题,如今仅数条供旅游之用。

跃进桥李星佺摄

距离泸水市府六库镇约11公里处,矗立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怒江上的第一座钢索柔性汽车桥。这座始建于年8月的大桥,桥头上黄底红字写着“跃进桥”。跨度米长的钢索连接起怒江东西两岸,成为怒江要道。

当地人回忆说,在没有这座桥之前,两岸的群众靠船过江,但由于江水太急,需要寻找水流缓的地方才能过船。

记者在跃进桥旁看到,泸水市大龙塘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已新建完成,未来这里将成为百余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家,跃进桥就是他们通往新家的路。

而在泸水通往福贡的路上,会经过三座“碧福桥”,它们各相隔约两公里,在怒江上遥遥相望。当地人说,它们代表着怒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座碧福桥杨茜摄

第一座“碧福桥”是年4月建成的老桥,如今已经停用,仍可见的还有以前守卫吊桥的关卡,足以看出这条六库通往贡山要道的重要。

第二座碧福桥李星佺摄

年10月,由国家交通部扶贫新建的碧福永久性箱梁拱桥建成通车,这就是第二座“碧福桥”,服务两岸群众至今。5月14日,记者在桥上看到,来往的车辆大车,小车都有,而不用像两公里之外的老碧福桥因为载重问题需要乘客下车通行。

正在修建的第三座碧福桥李星佺摄

而在两公里外,一座更大的新“碧福桥”正在建设。随着年怒江美丽公路改扩建,这座位于原桥以北的卓旺河与怒江交汇处的新碧福大桥也被纳入考虑。新大桥为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梁,桥面全宽12米,全长米。在新大桥旁,黄墙红顶的阿甲瓦底村正生机勃勃。

怒江的房

怒族百姓实现了“二次跨越”

阿加王底村李星佺摄

阿加王底村是泸水进福贡的第一村,属于匹河乡果科村。走在村里,一家一幢的小楼显得很是精神,墙壁上还有傈僳族特色的圆点装饰。小广场上飘扬着国旗,周边小楼彩旗招展。

3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51岁的阿娜里家建起了现在这幢小楼。平日孩子出门打工,她就用家里的铺面开了个小卖铺,赚钱补贴家用。“老房子经常漏雨。现在的房子好在了,上厕所洗澡都方便。”她笑着说。

托坪村村貌李星佺摄

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一个怒族聚居区,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意味着怒族百姓在70年间实现了“二次跨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贫瘠土地的怒族百姓又从农耕文明迈入了现代文明。

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8栋单元房,安置了户人。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做草果编,这是当地特色农产品衍生出的手工艺品,能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攻坚爱心超市,日用品、粮油米面等一应俱全,村民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服务赚取积分换商品……

咪谷安置点李星佺摄

走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墙灰瓦的农家新房整齐排列,从高处俯瞰,阳光洒下,宛如一个闪着金光的棋盘。这里叫咪谷村,共安置有建档立卡户61户人。

中午时分,咪谷村尚未竣工的搬迁房正加紧建盖,叮叮当当。30度的高温似乎让余永军的血也跟着沸腾了起来,所有晴朗的天对这支施工队来说都是动工的好日子。作为“包工头”的余永军忙前忙后。照目前的进度,余永军身后的三层小楼将在七月份完工。“到时候草果收成时候刚好到了,房子就可以装草果了。”

怒江的果

曾经“羊不吃牛不吃”,如今身价百倍

九十月份,怒江大峡谷的草果陆续收获后,成堆的草果杆被丢弃在地里。那是牛不吃、羊不吃的货,在当地农户眼中,是百无一用的废物。而云报全媒体采访组记者在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扶贫车间看到,草果杆在这里被做成了草帽、手包、拖鞋……

草果杆编织品李星佺摄

学员正在将草果杆解成可编织的细条李星佺摄

在四川棕编师傅何玉琼的指导下,草果编织技艺在怒江诞生了。车间里,另一个老师正带着4个学员准备草果编的材料:将草果杆解成可编织的细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到技术,每天还有来自公司50元的补贴,以后生活就不怕了。”学员阿花妹说。

巴尼小镇李星佺摄

从大山里搬出的金满村村民住进了巴尼小镇,而巴尼小镇为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除组织他们外出务工外,还开办了制衣扶贫车间。“当然地也还在种,不过专家改良了,以前是不好贮藏的洋芋,现在是‘黑金刚’和‘红美人’。”金满村村委会副主任、巴尼小镇*支部书记开南子所说的“黑金刚”“红美人”实际上是洋芋品种,前者紫色、后者黑色,它们产量高、易贮藏、营养丰富。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金满村已种满了这两种新品种的洋芋,面积达亩,户均增收元左右。

开南子说,今年4月黑金刚和红美人第一次与泸水市民见面就广受欢迎,2吨很快卖完。前天刚送了20吨到珠海,大山里的土特产成了沿海居民非常喜欢的“山珍”。

石月亮乡盛产草果,仅年的收成就达到了吨。云南能投在石月亮乡专门建了一个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农民的草果产多少就收多少,而且科学定价,坚决与压价行为进行斗争。

据统计,过去一年,云南能投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仅在福贡县就收购了两千吨草果,涉及两千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

草果从农产品成长为走俏商品李星佺摄

与此同时,云南能投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还优化了石月亮乡的草果生产。流水线清洗、烘干、分级、去杂、杀菌、打包,草果从农产品升级为走俏商品,还与海底捞、周黑鸭等知名品牌亲密接触。

在泸水人的“后花园”三河村,有“树人参”的美誉的“山毛野菜”刺龙苞不再以“棵”计而是以“亩”论。

漫山遍野的刺龙苞李星佺摄

10年前,袁开友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开始尝试改良刺龙苞。市场上,普通的刺龙苞每市斤就能卖20~30元,精品价更是冲到了元以上。袁开友成立了怒江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村民当工,仅去年他就给工人付了83万元的工资。同时也给老百姓发放种苗,并亲自指导技术培训。在袁开友的带动下,村民收入节节攀升,刺龙苞成了响当当的脱贫产业。

怒江的情

穿越山水阻隔的江海情深

从珠海来格力小学支教的老师蔡佳岸李星佺摄

在报名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之前,珠海第十六小学的蔡佳岸老师不知道有怒江这么个地方。

年8月起,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格力小学李星佺摄

蔡佳岸所支教的小学格力小学,由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为珠海援建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捐建的配套工程,总投资万元。初次走进这所小学,其设施与装备颠覆了记者对乡村小学的固有印象:有着真草坪、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可容纳两百多人的阶梯报告厅,干净整洁的食堂里贴着一周菜谱,实验室,广播站,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一个幼儿园。“正在考虑为教室配备的交互式一体机,除了黑板前有大屏,每个孩子手中也会有一个小屏,用以互动。”校长吴金凤说。

蔡佳岸是5位从珠海来格力小学支教的老师之一,他们分布在德育、音乐、英语、体育、幼儿园,以及阅读课上。除了长期支教老师,每个月还有来自珠海的送教团到学校来进行教学指导。30位本地老师已有12位到珠海进行学习培训,未来这样的培训将覆盖到所有老师。“这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来自珠海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吴金凤说。

怒江州职教中心李星佺摄

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还有怒江州职教中心。这个多层次立体结构、中高职衔接立交桥通畅的综合性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每年不断向云南全省输送技能人才。

怒江民族中专办公室主任张红军告诉记者,在东西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大背景下,学校还开设有“珠海班”,既能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增长见识和本领,在发达地区实现就业,同时也为东部沿海城市充实了大量技能型劳动力。

一个地处西南边疆,一个位于南海之滨,怒江与珠海穿越两千公里的山水阻隔,结出了深厚的江海情深,为怒江大峡谷的孩子们插上了一双追梦的翅膀。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星佺杨茜李寿华刘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