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一条长江把云南和上海紧紧相连,自徐汇区与沙拉托乡结对帮扶以来,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在徐汇区对口帮扶沙拉托这张沉甸甸的成绩单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每一个生动故事背后都有一群执着而坚定的人。
一个“爱心包裹”的故事
“葛叔叔又给我们寄快递了”,李元光第一次见到葛海叔叔是年。那天,李元光与往常一样,在沙拉托乡小学上课,接到电话,是上海的叔叔来了,以后就是李元光的帮扶人。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终于见到徐汇区律师事务所的葛海叔叔,叔叔温言细语、满脸微笑,一瞬间便融化了李元光的心。第一次见面,葛海为李元光和他妹妹贴心准备了新鞋子。
从那以后,葛海隔三差五给李元光家里寄包裹,送去上海的慰问,有妹妹特别想吃的大白兔奶糖,有李元光很想看的《一战战史》,有奶奶想要但不舍得买的手机,有弟弟冬天需要的帽子和手套,葛海还准备了碳素笔、橡皮檫、涂改液等学习用品和冬天的护手霜。这一个个包裹都凝聚着葛叔叔满满的爱意与关怀,李元光看着这些爱心快递,深受感动,立志要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回报葛叔叔,长大以后也要向叔叔一样当一名律师。
葛叔叔的爱心包裹
奖状
草果洞村哈卡小寨的杨模称奶奶忘不了那个叫朱炜的年轻人。奶奶是养猪的好手,朱炜便给奶奶送去三头小猪仔,养好之后,可以帮助奶奶增收。杨秀英、杨拥沙是奶奶的孙子孙女,在沙拉托小学上学。杨秀英上四年级,叔叔便贴心送去童话书、成语大全和乘法口诀表。每个不寻常的礼物都深深刻在杨奶奶脑海里,也正是这位年轻人,给杨奶奶一家带去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朱叔叔来看我们
一个彝族寨子的变化
原来村里的大小路全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连摩托车都过不了。现在的沙拉托乡,富寨村到格马新寨村,新铺筑的入村水泥道路干净整洁。
格马入村公路
徐汇区对口帮扶以来,修通到格马新寨的入村道路,村内全部铺上水泥路。现在不需要为雨天出行难而担心,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这偏僻的彝族寨也有和城里一样的幸福大道。乡上还配套修建垃圾池,每天有保洁员按时打扫卫生,现在路面干净,村子里的空气都变得更加清新,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一段“水往高处流”的佳话
沙拉托乡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地势垂直落差大,土层稀薄,岩溶作用明显,土地难以涵养水源,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均匀,季节性缺水严重。干旱缺水形成产业发展瓶颈,导致沙拉托乡富寨村二级路下方大片土地闲置。
自然能提水项目
年,徐汇区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启动实施沪滇扶贫协作自然能提水项目,利用前沿科技转化的成果,实现“水往高处流”,把海拔米的阿嘎河水,提升到海拔米,解决多亩山地灌溉用水,彻底解决“无水可灌”难题,大片旱地变成良田。同时,成立富鑫合作社,以“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标准化苗木基地亩、发展花椒亩,曾经贫瘠的荒山荒地变成绿意盎然的苗木摇篮基地。
苗木基地
一个“授人以渔”的故事
徐汇区人社局积极推进沪滇劳务协作,与沙拉托乡哈彝兄弟劳务合作社通力合作,通过组织化推进、网格化摸底、流水化服务、精准化输出,打通务工人员“出家门”到“进厂门”绿色通道,优选企业、推荐岗位信息,实行点对点输送,集中转移就业,积极兑现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交通费报销、务工奖励。
年6月22日,组织输出沙拉托乡建档立卡户25人赴上海务工,并选派1名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驻厂管理员,搭建企业与群众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沟通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全程“服务到位”,变劳动力优势为脱贫致富优势。
一床跨越千里的“爱心棉被”
“谢谢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送来的爱心棉被,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年元旦,牛倮的孩子们收到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新年当天,徐汇区就把床棉被送到沙拉托乡牛倮小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徐汇区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将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关键点。徐汇区发动企事业单位力量为沙拉托乡困地区学生献爱心。同时,争取培训资金,选派村扶贫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来上海参加培训,将上海的理念、技术、经验带回家乡,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能,转变当地干部思想观念。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曾经,这里是一片穷困、偏远而寂寥的土地。哀牢山下、红河南岸、山高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是少数民族聚集深度贫困区。
如今,这里是一片梦想和希望升腾的热土。宽敞的乡村道路通向远方,花椒树、香蕉叶迎风摇曳,村民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的读书声穿越广袤田野。
来源:沙拉托唻咯嗦、沪滇扶贫协作
上观号作者:上海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