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泸水市生态扶贫绿山富民云南网 [复制链接]

1#

昔日的荒山地、石头坡,一株株嫩绿葱茏的柑橘树茁壮成长;橘树下,各种菊花次第开放,香气在田野间弥漫;橘园里,务工群众头戴遮阳帽,挥舞锄头,清除杂草,不时起身,观赏菊花。这是记者近日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委会“多多农园”看到的场景。

“我们闻着花香干活,一点也感觉不到累。”在橘园务工的村民何秀芳说。

泸水市生态扶贫绿山富民
  电商平台“拼多多”扶贫兴农项目“多多农园”落户老窝山区,以“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基层党建+合作社+新农人+科技”的模式,种植的亩高品质晚熟沃柑与香橼,明年开始挂果,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2吨,每亩柑橘纯利润保守估计将超过元。

“亩果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监测,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分区域进行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操作。智慧科技农业,改变了老窝镇传统单一的包谷、水稻农业生产模式,帮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子。”老窝镇党委书记张瑞荣说,按照“多多农园”模式,目前泸水市已经在各乡(镇)种植了上千亩沃柑。

山地面积比重大,山区农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是泸水市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短板”。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激活山区经济,开辟增收新路,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兴林富农,彻底改变山区农业“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在脱贫攻坚中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脱贫攻坚,是泸水市的现实选择。

记者在拍照
  初秋,走进鲁掌镇三河村,一栋栋掩映在青山绿水的崭新楼房,红彤彤的草果,满山的核桃,清香的花椒,山山鸟语花香,沟沟清水潺潺的景象,让20多家中央媒体组成的云南省脱贫攻坚采访团记者惊叹不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三河村立足林地多的优势,优先引导群众发展好草果、核桃、刺龙苞、花椒等生态产业,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目前,三河村有亩草果、10亩核桃、亩刺龙苞、亩花椒、亩黄精。绿色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三河村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山坡、清沟树林密布,鲜花四季常开,引来百鸟栖息。村里建起了三河村百鸟谷扶贫车间,建成观鸟塘15个、农家乐9家,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去年,三河村生态特色产业收入近万元,农民人居收入超过元,实现了生态好、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发展目标。

村民蜜波四放下锄头棒,摇身一变成了村里7号“观鸟塘“塘主”,植树种花,帮观鸟爱好者背包进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鸟塘”已为蜜波四带来了多元的收入,加上草果、花椒的种植收入,蜜波四一年有6万多元进账。

“生态扶贫,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有稳定收入来源。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小康生活。”蜜波四说。

村民在地里劳作
  左边一排山,右边一群峰,看天一条缝,低头一条沟。是怒江峡谷地貌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泸水市各族群众在怒江沿岸、山区开垦出一块块包谷地谋生。但广种薄收、单一的包谷种植业无法提高经济收入,还对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水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开展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绿色生态产业,着力解决传统种植业带来的低效和生态隐患问题。

地处碧罗雪山半山腰的古登乡干本村,土地基本都在25度坡度的陡峭地带。“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筐”就是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年,挂联帮扶单位水电十四局根据干本村的海拔和气候特点,集中流转.5亩土地,引入专业公司,建设香橼示范种植基地,探索高山村寨绿色生态产业扶贫路子。

今年,香橼开始大面积挂果,预计产生效益13.7万元,干本村集体经济将实现零的突破。贫困户除了参与基地务工和管理,每天有多元的收入外,年底还可以分红。

水电十四局还投入万元,帮扶群众种植迷迭香亩、中蜂养殖箱。年,迷迭香种植带来收入万元,户均达5万元。

村民在分拣火龙果
  干本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普中贵告诉记者,发展林果产业,既能美化环境,保土保水,又能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工作队将在香橼、迷迭香示范种植成功的基础上,逐年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受益人群。 

“花椒种植后第3年开始采摘,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能收入0元,非常划算。靠种植包谷么,一辈子也脱不了贫。”今年夏季,古登乡马垮底村种植结构调整带头人下付益一直在地里补种花椒苗木,30亩花椒长势喜人。

“调整种植结构,不仅是种植模式的改变,更是群众思想、内生动力的变化。群众从中学到的经营理念、技能、技术和长远发展眼光才是最重要的。”古登乡党委书记李跃东说。

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免费给农户提供重楼种苗和技术,每户每年补助元,连补3年。带动老窝镇、片马镇、称杆乡等多户贫困农户种植重楼多亩,户参与分红22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在泸水不仅是共识,更是利民惠民发展大行动。目前,泸水市已发展核桃、草果、花椒87万亩,一批贫困群众参与度高、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遍地开花,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脱贫实践故事。

云南网记者李寿华摄影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