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入解析中药草果的多种功效与用途 [复制链接]

1#
深入探索中药草果的多元效用与广泛运用

深入探索中药草果的多元效用与广泛运用

别名草果仁,在《传信适用方》中也有提及,其别名还包括草果子,见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这种植物最早在《品汇精要》中有所记载。草果来源于姜科植物,其果实于0~月间成熟,当果实变为红褐色且未开裂时,便可采收,之后晒干或用微火烘干。

草果的生境主要分布在疏林下,其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5米,根茎粗壮,直径约5厘米。叶片为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光滑无毛,边缘干膜质。穗状花序从根茎生出,蒴果密集,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熟时红色,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

此外,草果的花期为5~6月,果期则是在9~0月。在中医领域,草果被广泛用于治疗脘腹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其效用显著。干燥的草果果实,呈现出椭圃形,具有三条钝棱,其长度在2至4厘米之间,直径约为至5厘米。果实的顶端部分,有一处明显的圆形突起,而基部则附有节果柄。草果的表面颜色,从灰棕色到红棕色不等,其上布有显著的纵沟及棱线。果皮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且可以轻易地沿着纵向撕裂。果实的子房被分为3个室,每个室中包含8至枚种子,这些种子集结成球状。种子本身呈四至多面形,尺寸为长宽各5毫米,其表面覆盖着红棕色的颜色,并带有灰白色的膜质假种皮,上面还有纵直的纹理。在种子较细的一端,有一个凹窝状的种脐,而合点则位于种子的背面中央,形成一个小的凹穴。合点与种脐之间,有一条纵沟状的种脊相连。草果的质地坚硬,当其被打破后,内部呈现出灰白色的颜色。此外,草果还散发出一种微弱的气味,但当种子破碎时,会散发出一种特异的臭气,其味道辛辣。在挑选草果时,以果实个头大、饱满且表面呈现红棕色者为。种子内含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在炮制草果仁时,需将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外壳焦黄并微鼓起,随后取出稍凉并碾去壳,再通过筛子取其仁。此外,还有姜草果仁的制法,即取适量草果仁,加入姜汁与少许水,拌匀后微炒,取出放凉。据《本草从新》记载,草果的归经主要入脾、胃二经。其性味辛、温,具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积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等症状。然而,气虚或血亏者以及无寒湿实邪者需忌服。在用法用量上,内服一般采用煎汤的方式,用量为8至5钱,或可入丸、散剂。同时,草果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治疗疟疾时,可与常山、知母等配伍;治疗胃中寒痰凝结时,可与乌梅、槟榔等一同煎服。

针对瘅疟

脉象弦数,症状包括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口渴、小便黄赤以及大便不畅,可以选用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黄芩和甘草等药材。将这些药材细锉后,每次取四钱,加入一盏半水和五片姜,煎至七分后去渣,温服,不受时间限制。(此方源自《济生方》清脾汤)

对于那些因肿寒疟疾久治不愈

振寒少热、面色青紫、食欲不振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草果仁和附子。将这两种药材细锉后,每次取半两,加入二盏水和七片生姜、一枚枣子,煎至七分后去渣,温服,同样不受时间限制。(此方同样来自《济生方》果附汤)

若患有脾痛胀满

可用草果仁两个,以酒煎服。(此方出自《仁斋直指方》)

针对肠胃冷热不和导致的下痢赤白

伏热泄泻以及脏毒便血,可选用草果子、甘草、地榆和枳壳。将这些药材细锉成粗末后,每次取二钱,加入一盏半水、一块拍碎的煨姜,煎至七分后去渣温服。(此方来自《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当瘟疫初起时

患者先感憎寒而后发热,数日后但热无憎寒。在初起二至三日里,脉象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尤以日哺时分明显,并伴有头身疼痛。此时,可选用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和甘草等药材。用水煎煮后,午后温服。(此方源于《瘟疫论》达原饮)

此外,《纲目》中提到,草果与知母合用可治疗瘴疟寒热,因其一阴一阳相互制约,避免偏胜之害。而《本草求真》则指出,草果与草豆蔻虽气味相似但功效各异。然而,两者都能温胃逐寒。特别是草果,其气味浮散,对于冒巅雾不正的瘴疟有显著疗效。《本草正义》中指出,草果具有辛温燥烈之性,擅长驱除寒湿并温燥脾胃,因此是脾胃寒湿的主药。岚瘴等阴湿之邪最易伤及清阳之气,因此治疗时多选用温燥芳香的药物来对抗阴霍湿浊。草果治疗瘴疟的原理也与此相似。然而,各种疟疾多因湿痰蒙蔽所致,寒热往来、缠绵不愈,治疗时应以开泄为先。草果能够清除湿痰、振奋脾阳,辅以知母,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治疗疟疾具有显著效果,不仅限于岚瘴的治疗。但需注意,对于石顽所提到的实邪不盛者,应谨慎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