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腾冲中和傈安新村换新颜 [复制链接]

1#

傈安新村原来在大山里面,路又远又难走,还有‘山梭’(山体滑坡)情况。后来由于党的政策好,搬到了现在的居住地,每个傈安人都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搬迁后的“新家”,是离腾冲市中和镇所在地7公里,云南省9个“直过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居住村庄——腾冲市中和镇高田社区傈安新村。

现在的傈安新村最显眼的位置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用汉语和傈僳语书写着“傈安村”,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农家小楼排列整齐,村庄两边的梯田错落有序,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的歌声随着微风在田间回荡,一群穿着傈僳族服装的妇女,在田间劳作,用淳朴的歌声表达着心中的喜悦和幸福,夹杂着农户家里袅袅的炊烟,浓缩着傈僳人民开放、迁徙的艰辛历程。

傈安新村原住地名荃麻箐,村民解放初期从叮当山、木瓜凹、荃麻河等高山丛林中聚居到公路旁的荃麻箐居住,住荃麻河旁,位于小门坡西面,距离镇10.5公里,境内山高谷深,道路晴通雨阻,地质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举步艰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年6月,连降暴雨,村子对面的小门坡山体开裂,面临大面积滑坡,掩埋村落的危险,为保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县、乡党委及时作出将荃麻箐村民小组整体搬迁避险的决定,并于年年底初步建成新家园,选址在地势平缓的卢家凹门口,实施“三通一平”、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绿化美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累计投资多万元。将荃麻箐村民小组整体搬迁,建成“傈安新村”,让72户人,避开山体滑坡危险,在新村安居乐业。

搬迁后的傈安新村依托政策支持和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积极发展种养产业,种植秃杉、泡核桃、红花油茶、草果等,在当地党委引领和鼓励下,种植粮食、果蔬及重楼、茯苓等中药材。同时借助搬迁后交通便利的优势,村党支部注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就近务工或外出务工,有效解决了村内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傈安新村村民生活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搬迁后的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村域管理上不断创新机制,以建设“民族和谐村寨”为目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与“法治、德治”相结合,突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全方位规范村民言行,强化自我约束,在村寨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迁入新居后,村民小组长带领大家制定村规民约,并将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写入村规民约,引导规范群众做好家居和村居环境的维护,要求全体村民必须共同维护公共活动场地,严禁在公共道路、空地、刀杆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环寨沟侧沟、消防池等地乱堆乱放、私搭乱建;严禁在墙上乱写乱画,乱贴各种宣传广告;严禁偷捕鱼虾、盗伐林木。对违反者采取罚款、恢复、打扫公共环境卫生等方式进行惩处。倡导文明风尚,强化法治宣传,在村规民约中还明确规定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禁毒防艾,文明说话、文明着装,禁止大操大办等内容,规定村民24:00点后不得做影响他人休息之事,严禁飙车、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党员户和村组干部带头践行,杜绝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等不良风气。坚持源头治理,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就地化解,积极预防和减少不和谐因素,新村村民自迁入以来始终与周边村寨群众和睦交往。

今年2月,又投资万元对村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村内活动场地进行硬化,修建了1座洗衣池、1座标志碑、村内步道米,打造示范户7户,改造提升村内的附属设施。

在民族团结项目建设、文化政策的宣传下,引导群众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树立少数民族良好新形象,群众对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了显著提升。现在的傈安新村,已经走出了一条村务民主管理、傈僳群众共同富裕、农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