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智双扶,科技助力产业扶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为省级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切实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关键作用。“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每年派出专家余人次服务全省贫困地区,积极帮助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搭建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平台,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良种良法结合年均推广作物品种个,集成推广项实用技术,培养名产业科技带头人,为全省的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志智双扶,挂联县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年8月,省农科院开始挂联普洱市景谷县,具体帮扶凤山镇顺南村。按照“聚焦顺南村、服务凤山镇、辐射景谷县”的工作思路,省农科院帮助景谷擦亮茶产业金字招牌,打造“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壮大热带水果、林下魔芋、甘蔗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促进脱贫攻坚。

聚焦顺南。“爱心茶园”模式是省农科院和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共同探索的适合顺南村产业脱贫的电商科技扶贫新模式。“爱心茶园”由省农科院专家统一指导种植加工,按照有机茶园标准管理茶园,引入良种提升茶叶品质,精细化采摘制作,提升加工水平,并以“互联网+爱心茶园+科技+合作社+茶农+电商平台”的形式,与外部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该模式促使顺南村茶叶毛茶价格翻番,并已从景谷顺南村走向了全省,成为我省扶贫的典型模式。同时,针对顺南村产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明确、传统产业“散小弱”的现状,省农科院按照扶贫项目到位、专家团队到位、科技培训到位、科技合作到位“四个精准到位”的思路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每年确保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其中麦类示范平均亩产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7%;油菜示范平均亩产公斤以上,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40%;优质杂交稻“两优”“两优”示范平均亩产.3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橄榄谷”增产公斤,增幅%;引进高产优质玉米“云瑞”“西辽”系列品种示范种植,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亩增产.5公斤,增幅99.8%,亩均增收.7元。此外,省农科院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当地种养大户外出学习考察茶叶初加工、中华蜂养殖、芒果栽培、肉牛养殖等技术;每年组织专家到当地开展实地培训10余次,共培训贫困户余人次;帮助名顺、嘉顺两家茶叶合作社开展茶园有机认证,年7月15日,顺南村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基本实现了有机茶园全覆盖。

服务凤山。在凤山镇,省农科院帮助制定了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茶叶、热带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0余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改变了当地农户的思想意识,让农户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能,实现了被动扶贫到主动脱贫的根本性转变。

辐射景谷。年,省农科院与景谷县签订院县合作协议,双方以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景谷)试验站”为平台,将景谷县纳入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共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服务与技术培训等工作。

精准滴灌,助力贫困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高寒山区,科技支撑产业兴。年,省农科院成立科技进藏服务团,全方位推进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在维西县,省农科院派出科技人员实地调研,在精准“把脉”基础上开出“发展良方”,采取长短结合、抓大带小、突出重点的策略,启动实施维西特色产业科技服务行动。科技的注入,让维西县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水果产业长大长壮,声名渐响。在云南典型高寒山区宁蒗彝族自治县,省农科院专家筛选示范优质苹果品种,研发优质丰产苹果生产技术模式,开发“蜂蜜”苹果的储运保鲜技术,助“小凉山”苹果香飘四方。

乌蒙片区,科技引领产业强。在会泽县驾车乡野猪村,省农科院以“抗病抗逆品种+抗旱节水栽培+合理施肥+生物菌肥+晚疫病综合防控+小型机械全程化”模式,示范推广侧膜覆盖集雨抗旱栽培、平播后起垄抗旱栽培、窝塘集雨抗旱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以科技支撑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同时,省农科院还在会泽建立了“云干椒7号”新品种、干制辣椒安全生产集成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创建“云干椒7号”核心示范区0亩,辐射带动亩,在辣椒主产乡镇培训种植大户、科技人员等多人次,以科技助会泽“小辣椒”长成大产业。在巧家县,省农科院建立了张跃彬专家工作站、黄平专家工作站,为该县甘蔗、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技术成果有效转化,辐射带动更多群众。

边境山区,科技浇灌产业甜。针对滇西南边境山区蔗糖产业水平不高、科技薄弱的难题,省农科院在澜沧、孟连、西盟、耿马、双江、镇康等地推广“云蔗05-51”和“云蔗08-”,推广甘蔗全膜覆盖一次药肥施用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实现甘蔗亩产普遍达10吨,亩产突破14吨,双减新技术减少甘蔗化肥、农药用量20%以上,降低甘蔗种植管理人工成本30%以上。此外,省农科院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帮助屏边县发展荔枝、龙眼、白肉枇杷等产业,为当地热带水果产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人才帮扶,怒江“草果+”扶贫模式助农增收

省农科院专家长期活跃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泸水市老窝乡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山深处和田间一线。年以来,省农科院制定了《独龙江种植业帮扶工作方案》,重点针对草果、重楼的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及包装贮藏等进行帮扶,同时开展石斛等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兼顾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科技人员深入怒江草果产区开展科技指导60余次,指导泸水、福贡、贡山等地10余家草果种植企业,在独龙江等地示范种植草果新增面积余亩,建立草果示范区0亩,极大地提升了草果种植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采取现场培训、集中授课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至今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2期,培训规模达人次。开展了“草果+”生态复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独龙江、捧当、普拉底以及石月亮等乡镇开发“草果+中药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鸡”等草果立体复合种养殖模式,实现亩综合效益增加40%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约人脱贫。尤其是草果林下套种中药材和菌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捧当乡永拉嘎的种植户唐继英,年每亩草果地产出羊肚菌鲜品约斤,年产出斤,按50元/斤计算,除去草果收入外,还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草果+”科技行动,提高了产业综合产出,实现了草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持续发展。

在泸水市,省农科院推动建立沃柑示范基地,开展11个柑橘品种试验示范,构建起“党建+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科技”的扶贫模式,带动老窝镇亩、泸水市亩、怒江州00亩高海拔特色晚熟沃柑产业的发展。

分类施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帮扶

在镇雄、会泽、澜沧、宁蒗、广南、兰坪、泸水、福贡、屏边等9个国家挂牌督战县和昭阳、彝良、巧家、永善、宣威、元阳、丘北等7个省级挂牌督战县(市、区),省农科院组建16个产业指导员服务团,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进入贫困县、贫困村,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

年来,全院共派出余人次重点围绕昭阳区的水果和马铃薯、镇雄县的蚕桑、巧家县的红糖和草莓、彝良县的中药材、永善县的水果和马铃薯、宣威市的马铃薯、会泽县荞麦和蔬菜、元阳县的甘蔗和水果、广南县的油料、丘北县水果和蔬菜、澜沧县的甘蔗、宁蒗县的水稻和苹果、兰坪县的水果和中药材、泸水市的草果和水果、福贡县的草果和茶叶、屏边县热带水果等产业开展典型示范综合服务,打造高产高效样板,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派出名科技人员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三区”科技服务,其中在16个重点县服务了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供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