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沈阳化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李瑞芳

身为北方人,又分别在两个盛产苹果的地方待过,对苹果可谓再熟悉不过了。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在红楼梦中,尽管描写了多种的水果。却没有写到现代北方人熟悉的一种水果,也是最为寻常的一种水果------苹果。

《红楼梦》中,明确描写过的水果,不完全统计,约十多种以上:有北方的鲜水果有:西瓜、梨、桃、杏子、李子、葡萄、朱橘、黄橙、橄榄、石榴、大枣等等。亚热带果品的桂圆(干制,熬桂圆汤)、枇杷、鲜荔枝等等。

为什么是这样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首先是仔细搜索了笔者所拥有的红楼梦全文。同时也对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与《红楼梦》写作时间前后有联系的,有传承关系的几本书,如《儿女英雄传》,《金瓶梅词话》,《金瓶梅》等进行了检索。

检索结果是:

《儿女英雄传》出现了1例“苹果”。出现在《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金瓶梅词话》没有出现“苹果”,但是出现了4例“苹婆”或者“苹菠”,“苹婆”出现在《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三回,出现1次。“苹菠”出现在《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出现1次,第六十二回,出现2次。

《金瓶梅》也没有出现“苹果”,但是同样出现了3例“苹婆”或者“苹菠”,其中1例是:“苹婆”第七十三回,2例是:“苹菠”,第六十二回。与《金瓶梅词话》相比,只有第二十七回发生了变化。因为没有更为详细的《金瓶梅》的版本资料,故此,只能把搜索结果,如实写出来。

同时,也检索了《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等,与《红楼梦》成书时间接近的一些书籍。

《醒世姻缘传》没有苹果的描写,该书有少量的常见水果描写。

《歧路灯》没有苹果的描写,该书极少描写常见水果,即使有常见水果名称,也非描写该水果。比如“猪市口河阴石榴店东边。”,再如“西瓜大字”等。

上述的“苹婆”或“苹菠”,其实就是“苹果”,其原因,后面会介绍。

其次是从我们正在开发的红楼梦研究著作数据库中,搜索了一些与红楼梦中植物有关,以及与红楼梦饮食相关的书籍和红楼梦学刊。因为苹果即属于植物果实,也属于饮食果品,来验证是否为笔者由于《红楼梦》版本掌握的不全所致,亦或其他研究者是否进行过此类研究。所寻找与植物相关的书籍,有如下几本,分别是:

《红楼梦疑难问题探索》1、《红楼梦植物图鉴》2、《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红楼梦植物图鉴》3、《人间芳菲:《红楼梦》中的植物世界》4。

这些书籍,应该说基本上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与植物有关的,都包括在其中。

特别是有的书籍,如《人间芳菲:《红楼梦》中的植物世界》一书,还专门有一章,《第四章瓜果缤纷》,一共分为是十个部分描写了红楼梦中涉及到的瓜果等内容。

其他的书籍也在不同的部分,如《红楼梦植物图鉴》一书,则分别在介绍不同植物时,假如该植物能够结出人们可以食用的果实,同时也介绍了果实的情况。

而且这些书籍分别统计了《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数目,尽管各个书籍统计的数字有差异,但是大致都在种左右。

如《红楼梦疑难问题探索》一书所说的是“作为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曾记载树木花草达种。”

《红楼梦植物图鉴》所说是:收录所有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种。

《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红楼梦植物图鉴》,内容与前者差别不大。

《人间芳菲:《红楼梦》中的植物世界》,该书没有给出书中所描写的植物种类数。

《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中所说:《红楼梦》描写或涉及的现实中的植物、引用古籍中的植物和虚构的植物,共有种,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植物最多的文学作品。

所寻找与红楼梦饮食相关的书籍,有如下几本,分别是:

《红楼梦饮食谱》5、《红楼美食大观》6、《红楼美食》7、《红楼话美食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与养生》8。

这些书籍,应该说基本上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与红楼果品、以及瓜果饮食有关的,都包括在其中。

在《红楼梦饮食谱》以及《红楼美食大观》等书籍中,还都劈有专门章节。如《红楼梦饮食谱》的《五、干鲜果品》。再如《红楼美食大观》中的《红楼果品》一章,都详细地描写了红楼梦中涉及到的瓜果等内容。在后者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红楼果品分浆果、水产果品、干果、小食四大类,计三十种,多用于解渴、去热、消食、养身、消闲、待客、摆设、玩赏等等。可见果品亦深深介入了丰富多彩的红楼生活,成了红楼生活的重要道具了。”

“红楼浆果计十二种,按其出处,列举如下。”

它们分别是:桃、寿桃、梨、杏、朱橘、黄橙、西瓜、柚子、橄榄、荔枝、佛手、吉祥果。该书还遗漏了:李子、樱桃、葡萄、石榴、大枣等等。

因此,在上述这两类书籍中,都没有描述《红楼梦》中有苹果的记述。因此,基本上可以确定,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中,都没有描述苹果的内容。对红楼梦学刊的搜索结果表明,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研究。这也证实了,笔者所发现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那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按照现行的观点,也是最为大家接受的观点是:《红楼梦》撰于乾隆年间,红楼梦作者生于江南,终世北国。作者的家世,较为显赫。书中描写的是发生在两位国公的府邸的事情。因此,其中的饮食与文化总不能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特点。特别是清朝乾隆时期,社会物质颇丰,江南一带尤为突出。“红楼梦中的一应饮食度用”,应该表现的是为当时权贵之家的吃穿用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名著中有大量的关于饮食细节的描写,我国古典文学与饮食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象《金瓶梅》、《红楼梦》等长篇小说中这类描写更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铺陈结构,展开情节,引出线索,表现和丰富人物性格,增添文学艺术形象的光彩,深刻地反映主题思想等等,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我国烹调文化的历史真面貌,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烹调遗产。比如,《金瓶梅》中描写的主要是富商巨贾、官僚绅土的饮食,《红楼梦》记载的基本上是王公贵族的珍馐美味。但在《红楼梦》中这些珍馐美味中似乎缺少了一味,如苹果。

大家知道,贾府的地位最为显赫,也最富庶,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所以笔者才对书中描写如此之多的各种水果,为什么没有描写苹果,在当今北方最为常见的水果而感到困惑,难道说,当时社会上,没有苹果一说。或者说,当时的苹果价格极为昂贵,但是根据红楼梦的描述,价格对贾府来说并非什么问题,因为正如红楼梦书中所言,只要是是世上有的,贾府都可以有。但是,恰恰是什么都可以有的贾府,却在描写了许多水果的同时,偏偏缺少了一种。

笔者甚至如此思量如下几种可能:

一,也许明清时期,苹果不叫苹果,而称之为其他的名称。因此,在红楼梦中才没有出现苹果的名称,这一点后面有材料可以证明不属该种情况。

二,也许在明清时期,或在作者创作时期,苹果非常见水果,亦或价格昂贵。但是,这个对于烈火烹油,繁华似锦的贾府而言,大家都知道杨贵妃所吃荔枝的来历,书中既然描写了贾府能够吃荔枝,那么无论常见与否、是否需要运输,价格是否昂贵等,都当不成问题了。后面材料也可证明不属该种情况。

三,较为极端的考虑是,也许作者故意不写,或者是作者不喜欢此种水果,亦或是用当今话说是吃苹果过敏吧(戏语)。就是过敏,按照作者的笔锋,大概也会有所描写的吧(如蔷薇硝止痒一类的)。除此之外,不描写则必然有原因。若来探索其原因,没有像样的证据,又怕落入索隐的路上。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第三步,笔者为此目的查阅了一些资料。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

1,在《落叶果树》9中这样说过:中国苹果在长期的栽培进程中,以绵苹果为主品种群出现了多个名称。归纳起来,古籍中记载的苹果属果树大致有以下名称:“柰”(又作木蕉奈),“林檎、来禽”,“花红”,“沙果”,“苹果”,“频婆果、频婆”,“文林郎果、文林果”,“栲、楸子”,“海红”,“火剌宾、虎喇宾、呼刺宾”,“西府海棠”,“蜜果”,“槟子"等。由此可见,在古时,苹果确实不叫苹果,而代之以其他的名称称呼。

同时有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婆果,也称凤眼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在相关文献记载中,“柰”、“林檎”、“频婆”、“苹果”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由此可见,在明后期开始,苹果就称之为苹果了。

上述材料的详细内容,见刘振亚10、陆秋农11、张帆12、罗桂环13等人的文章或者著述,其他的就不赘述了。

2,《群芳谱》又名《二如亭群芳谱》。作者王象晋、字荩臣。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明万历进士。《群芳谱》成书于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年)。

《广群芳谱》是康熙四十七年(年),汪灏等人奉皇帝玄烨之命,就明王象晋的《群芳谱》改编成《广群芳谱》,共卷。改编时删去了一些和农事无关的部分,对原书引文错误和脱漏之处一一加以补正,原来矛盾重复的地方减少了,形式也比较整齐划一,比原书严谨充实。

在《群芳谱》中第一次出现“苹果”的名称,但又和柰并列,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果树,按现在的果树分类学,应属同一种,其中包括不同类型。

《广群芳谱》,沿袭《群芳谱》分类法,以“柰”、“苹果”并列,指出苹果与柰“盖……一类二种也”。

雍正朝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撰农书《授时通考》,亦将苹果立为专条,载入卷六三《农余?果一》,所用材料基本与《广群芳谱》相同。可见清人对苹果和柰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苹果的名称也进一步为世所知。

清朝的苹果作为北方名果,见于记载愈多。

康熙帝不仅对苹果的分类归属作过研究,并且似乎对苹果有特别的喜爱,常用以赏赐臣下。

康熙二十二年()出巡山西途中,在保定府完县接见县学生蔡丹桂,命其讲经,“赐白金五两,金盘苹果六枚”。14

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在宿迁召见前任河道总督靳辅询问河工事宜,“赐贝酪酥糕一盆,苹果一盆”。15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六十大寿,款待参与庆典的士民,食物中也有苹果。16

乾隆二十九年()所修《大清会典则例》所载,当时北京地区苹果的价格比橙子和柑橘低,而高于梨、桃、李、杏、柿、石榴等其他温带水果。

清朝文人对苹果的吟咏亦不乏见。厉鹗《樊榭山房集》的《友人贻频婆果赋谢十韵》:“是物幽燕贵,雕盘独荐时。”同书续集的《油坊梨》:“北果品最繁,堆盘媚南客。蒲桃僧眼靑,苹婆佛唇赤。”17查慎行《敬业堂诗集》的《题侠君噉荔苐二图》:“尔来喉吻久枯涩,北果厌摘频婆梨。”18出产地区除北京外,仍以河北、山东为最多。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七《丁武选诗集序》:“吴、越夸以杨梅,燕、齐夸以频婆之果。”

对此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反映。北京有康熙《房山县志》、康熙《平谷县志》、光绪《昌平州志》,山东有康熙《益都县志》、咸丰《青州府志》、光绪《临朐县志》、乾隆及道光《泰安县志》、乾隆《曹州府志》、康熙《兖州府志》,河北有乾隆《安肃县志》、光绪《邢台县志》、乾隆《永平府志》、康熙《成安县志》、康熙《曲周县志》、康熙《广昌县志》。

上述材料可见曲泽州主编《北京果树志》和陆秋农,贾定贤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其中有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方志所载苹果属植物名称的表。

北方其余省份也都出产苹果,分别见于乾隆《盛京通志》卷一○六、雍正《河南通志》卷二九、雍正《山西通志》卷四七、雍正《陕西通志》卷四三、乾隆《甘肃通志》卷二○《物产》门,兹不详列。可以说苹果已成为北方广泛种植的果树作物。

由上述可见,官方文件,多以苹果为名称。而民间地方志和名士文人,则多以频婆、苹婆为名称。

关于苹果运输可见:光绪《临朐县志》卷八《风土?物产》还征引康熙时人张新修的《齐雅》,描述了频婆果运销南方的情况:频婆……柔脆嫩软,沾手即溃,不能远饷他邦。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绵软,纸包排置筐中,负之而走。比过江,一枚可得百钱。以青州产为上。

在明朝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止产北地,淮以南绝无之”。前引《学圃余疏》云“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虽然“亦能花能果”,但却“形味俱减”。可知栽培不很成功。清朝前期,大致上也是如此,所以才有上引山东苹果“过江一枚可得百钱”的说法。最晚到清朝中叶,南方一些边远省份也有栽培苹果的记载。

价格方面可见:《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五二《太常寺》载陵寝祭祀果品的“奏销定价”,苹果每个二分八厘。卷一五四《光禄寺》又载每年向民间“和买”鲜果的价格,苹果每个三分五厘。

由上述可见,苹果不仅北方可见,且经由运输,南方亦可见,且其价格并非十分的昂贵。

还有一个问题,即苹果在今天是北方很普通常见的水果,但在红楼梦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不是也这样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确定红楼梦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何时?然后确定苹果是不是北方很普通常见的水果?笔者依据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研究成果,先确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确定成书时间为清乾隆朝期间。

《清史拾遗》一书的《甜酸甘苦色味俱全-----清宫传用的果品》一节中有一小节,“宫中后妃常吃鲜果”,其中谈到:宫中常吃的果品,主要是苹果、沙果、梹子、榛子、山里红、枣、梨、桃等,品种繁多。苹果是北方常见的水果,但因产地的不同,水分和味道差别很大。《清稗类钞》指出苹果含有充分的磷质,然而不宜和正餐同食,清代内务府奏摺把苹果写成“平果”。19

到清代,有关北京地区栽培小苹果的实况在房山、宛平、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等县县志中的物产部分均有记载。

康熙三年(公元年)的《房山县志》记载:“苹果,一名苹婆果,《采兰杂志》;燕地藏婆果味虽平淡,夜置枕边有香气。”……文内对当时种植的小苹果的种类、形态特征、风味、芳香气味作了很形象的描述,而这些小苹果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康熙六年(公元年)的《平谷县志》,对当时小苹果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也有记载。……“苹果,五六千斤,销路本县暨北平。”20

《青海果树志》上记载:清代,《康熙碾伯所志》记载有:“果类:桃、杏、李、林檎、苹果、沙枣、胡椒、楸子、核桃、山樱桃。”从种类上区分,已有林檎、苹果和楸子之分;从产量上看,已有商品出售。康熙十二年(年)5月起市集改为3、6、9集,月凡9集,米、粮、菜、果则日有集。……此后的地方志,物产类都有苹果的记载。21

最后的一个材料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有一首诗《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以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其中有句“争似苹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春风。”曹寅在诗中提到了苹果,按理说是可以证明曹雪芹应该是了解和熟悉苹果的。22

以上的资料大概可以证明,在红楼梦作者生活的时期,苹果应该是北方很普通常见的水果。注意,笔者是说大概可以证明,因为要确切证明,需要十分完整的证据链,目前只能大概证明之。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对于贾府这个烈火烹油,繁华似锦的王公贵族府邸而言,完全可以吃的起。而且按照大家普遍接受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而言,不管他是南是北,在书中描写了如此之多的水果,却没有描写苹果,或者是频婆、苹婆等,似乎有些难于说的通。

3,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红楼梦疑难问题探索》中的《趣谈《红楼梦》中的月季花与广玉兰------兼说“书中为什么缺法国梧桐、洋槐与苹果”》一文中,彭昆仑先生曾经说过:

红楼梦中没有“广玉兰”的原因是:经笔者考证:书中缺记的原因是小说的撰写时间和此花的引入时间存在着“时间差”。……同样,《红楼梦》为甚没有法国梧桐(二球悬玲木)、洋槐(刺槐)、苹果及郁金香等,都可以从“时间差”来解释。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对于引进的西洋苹果品种而言,是正确的。而对于国产苹果品种而言,似乎有问题。

《燕京岁时记》云:“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这是过年之时信佛向善之人所必须的程序。这里所讲的百分即是纸马(时人称神像为纸马),只是南北称呼的不同而已。《燕京岁时记》的作者是富察敦崇(生卒年不详),字礼臣,北京人,满族。着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等。《燕京岁时记》初刊于光绪三十二年(年),这说明在清后期,苹果是一种寻常百姓家与干果、馒头、素菜等同的一种水果。

在蒋荣荣等编着《红楼美食大观》一书里的《红楼果品》一节中,论述《浆果》之一的《吉祥果》时,曾经说过: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除夕祭宗祠毕,贾府合族男女在贾母处摆合欢宴,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中国旧俗,除夕团圆欢宴,总要说几句吉利话、用几样吉祥物、取几个好名称,预祝来年的幸福。果名吉祥,便是预祝来年逢凶化吉、红运高照的意思,与“合欢”、“如意”三位一体,俱为喜庆之名。中国旧时以红色为吉利之色,故吉祥果该是红香之果。但此红楼合欢宴上到底以哪种果子充当吉祥果,却不得知了。

确实如此,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红楼合欢宴上到底以哪种果子充当吉祥果”,只能是一种猜测的结果,按照该书作者的暗示:“中国旧时以红色为吉利之色,故吉祥果该是红香之果。”人们有理由将红色的苹果算作是吉祥果。这是唯一例有可能解释此问题的论述,而且还是猜测的成分居多。

按照笔者对《儿女英雄传》,《金瓶梅词话》,《金瓶梅》等书籍的检索,从时间上看,他们的写作和成书应该包含了红楼梦的写作和成书时间。用过用一条直线表达,红楼梦应该处于直线上,可是结果并非如此,通过前述各种资料的脉络,似乎只能得出:“由于事出有因、作者不写,或者是作者不喜欢此种水果”的初步结论。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红楼梦的作者不写苹果,也许只是巧合或者根本就不是问题,十分正常。如果按照已有的红学研究成果来说,这样的回答似乎难于说服人。你想,作为一个百科全书似的《红楼梦》,就果品而言,在书中曾描写了许多水果的同时,却没有描写苹果,而且这是作为在苹果的主产地之一的北京写作的作者,家世资料和《红楼梦》本身也表明,作者对苹果是熟悉的。因为自康熙朝后,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多有提及苹果的。之所以没有提及,必有原因。

前面笔者曾说若深入来探索其原因。只怕会落入索隐的路上。所以,笔者只是详细地分析了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详细地探索其原因,只怕要留给有志的朋友了。这里只能算是一个迷样的问题留下来了。

我比较欣赏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的说法:“他不赞同完全把小说和作者分隔开看待。”商伟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文人章回小说都多少有一些自传性,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完全把它们的作者撇在一边是不明智的,也没有太多的道理。”“当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