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献解读如意珍宝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 [复制链接]

1#

如意珍宝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导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除了簇集性丘疹水疱外,还包括沿神经走向的皮损区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上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疗效多数不够理想,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年1月至年12月,笔者应用如意珍宝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医院门诊带状疱疹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1~59岁。所有患者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天。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分布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患者无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心肺疾患,女性患者无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医院诊疗常规》中带状疱疹的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的诊断。

3.治疗方法

治疗组: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d口服;同时给予如意珍宝丸4丸/次,2次/d。

对照组: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d。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0d。

治疗结束后全部患者随防观察1个月。在此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水疱止痛、止疱、结痂的情况,以及有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有严重不良反应,作好相应治疗。

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止疱:再无新水疱出现为准。

结痂:水疱全部干枯结痂。

后遗神经痛:皮疹消失,1个月后仍有神经痛。

结果

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出现,对照组有6例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后遗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10d期间及1个月观察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易引发潜伏病毒的重新活动和生长繁殖,使受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特有的簇集性丘疹水疱而导致发病。

伐昔洛韦是鸟嘌呤腺苷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用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感染。口服生物利用度(约55%)显著高于阿昔洛韦(10%~20%)。在体内通过首过效应被酯酶转化为阿昔洛韦,能够选择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伐昔洛韦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用药。但是单一使用本药对带状疱疹皮损吸收及疼痛改善等疗效缓慢,病程较长。

藏医的“黑白脉”学说认为:人体中有各种脉络,其中有些是相互连接的,叫联结脉:联结脉分为黑脉(即血管)和白脉(即神经)两种,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如白脉受损,则会出现运动和知觉的障碍,即患“白脉病”。

如意珍宝丸始载于公元13世纪藏医药学家仁青坚赞所著的《秘诀珍珠串》一书中,是治疗“白脉病”有显著疗效的藏药经典良方。带状疱疹的疼痛是因为发生水疱的皮肤相对应的感觉神经节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证属藏医的“白脉病”,因此治疗上选择使用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的神经痛有独特的作用和疗效。中医则认为带状疱疹初起多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湿热与火毒蕴积于肌肤而发病。湿热毒盛,气血凝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以致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瘀止痛为主。如意珍宝丸精选珍珠、牛黄、水牛角、金礞石、毛诃子、决明子、螃蟹、红花、草果、天竺黄、藏木香、木香、沉香等30味藏药组成,珍珠、牛黄、水牛角、金礞石泻火凉血,毛诃子清热解毒,决明子、螃蟹等清利水湿,红花活血化瘀,草果、天竺黄等化痰通络,藏木香、木香、沉香消肿理气止痛。诸药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舒筋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如意珍宝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既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同时又促进水肿吸收,加快疱疹愈合的速度,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恒明,孙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恒明,孙浩.如意珍宝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9(5):2.

如意珍宝丸

修复神经,多效止痛

清热,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干黄水。用于瘟热、陈旧热症、白脉病,四肢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痹症,痛风,肢体强直,关节不利。对白脉病有良效。

口服。一次2~2.5g,一日2次。

(以上产品为处方药,上述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如有相关病症,请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购买并遵医嘱服用。)

荐稿:陈文文;编辑:阮洁娟;总编:梁荣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