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读此书的缘由是打算将明清以来一些著名的温病著作通读一遍,而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是公认的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故从此书开始读起。下面简单分享一下读完之后的体会和收获。
一、吴又可对温疫病邪的认识十分超前,能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温疫病邪是天地之间别有一种“疠气”而非四时之六气,而且他还认识到“疠气”具有多样性,具有传染性,具有特异性(鸡病鸭不病,牛病羊不病)等,非常了不起。他所说的“疠气”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的细菌、病毒等能够引起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再一个就是认为病邪是通过口鼻侵入人体的,叶天士的《温热论》就是承袭这一认识才写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至理名言。
二、温疫初起症状和伤寒十分相似,都是先发热恶寒,后但热不寒,需要辨别,不能滥用麻桂等发汗及承气等攻下。温疫初起时邪气伏在膜原,治疗应使用吴氏自创的达原饮,方中主药为槟榔、厚朴、草果,以开达疏利,击溃膜原之邪,主要特点是舌苔白腻,厚如积粉。
三、对温疫之邪的传变,吴又可认为有九种,根源都在膜原之半表半里,然后或向表传、或向里传、或表里分传,以及再传,还有先表后里和先里后表,总之当见证治证,始终以给邪出路为要。
四、在对温疫的治疗上,吴氏十分重视攻下法的运用,并且提出运用承气汤攻下的重点不在于大便硬结与否,而是在于温疫邪气的存在与否,即所谓的“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但一定要认证准确,只有当疫邪入胃才可攻下,否则徒伤胃气。攻下主张用大黄为要,且应除邪务尽,若邪气不除可以连续攻下。当然一定要注意病人的正气充足与否而斟酌用药,如正气不足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少与补益,又如攻补兼施的黄龙汤。
五、吴氏在《温疫论》中创制了不少新方,如达原饮、三消饮一类,又如柴胡汤(小柴胡汤变方,去半夏人参加陈皮)、柴胡清燥汤、柴胡养营汤、清燥养营汤、蒌贝养营汤、人参养营汤一类,黄龙汤、承气养营汤等一类,及其他新方,或自出机杼,或化裁前人成方而来。
六、同时,吴氏在书中还引用了不少仲景《伤寒论》中的方药,如白虎汤、白虎加参汤,三承气汤,抵当汤、桃仁承气汤,茵陈蒿汤、瓜蒂散等等。且在运用方面也有自己的认识,如对白虎汤的运用,认为使用白虎汤或白虎加参汤之后可战汗或自汗而解,吴鞠通所谓“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可能源出于此。
七、吴氏论中尚有不少独见卓识,如认为温疫的症状皆由疫邪引起,治疗的着眼点在于逐邪;如温疫重者尚易辨别,轻者往往不知是疫而忽视之,导致误治而成痼疾;又如他认为许多杂气所致之内伤杂病(鹤膝风、痛风、疟、痢等)及外科疾病(疔疮发背、流火丹毒等),多被误认为六气致病,而治之不效,可以治疫之法治之,为运用温病理论方药治疗内伤杂病及其他各科疾病提供了思路。例如他在应下诸证一节提到的舌短、舌硬、舌卷一证,认为是“皆邪气胜,真气亏,急下之,邪毒去,真气回,舌自舒”,我即联想到某些中风病人也有类似舌象,是否可以用下法来治疗,可以在今后的临床上去验证。
八、在补遗篇中,吴氏对《伤寒例》及前代医家著作中关于温疫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正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伤寒例》中冬天感受寒邪,如果不即时发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的伏寒化温说提出了质疑并立论反驳,导致我对伏气温病学说产生了怀疑。
九、小结,吴氏的《温疫论》从温疫的病因、病位、病机、症状表现、传变情况,以及温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用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完备地论述,并提出治法、方药、禁忌及注意事项、后期调养护理等,基本全面地总结了其对温疫的认识。全书内容排列虽较为随意,但总是吴氏的心得之言,并有不少创见,对其后温病学派的成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丁酉五月初十记于思过半斋
思过半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