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草药之草血竭 [复制链接]

1#

九玄堂国医

别名:回头草、草血结(《滇南本草》),土血竭,拱腰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黄鸡(《滇南本草》整理本),迂头鸡、一口血、蛇疙瘩(《四川中药志》),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云南中草药选》)。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茎。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40厘米。根茎块状,棕黑色,具多数细根。茎纤细,绿色,有棱,无毛。根生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6~45毫米,先端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略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中肋均凸出;叶柄长5~12厘米。茎生叶互生,叶柄长1.5~3.5厘米,有时近于无柄,托叶成鞘状,其余均同根生叶。穗状花序,长约3~8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质,披针形,背面有一褐色中脉。花淡红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卵状而扁,花柱2裂。小坚果三棱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山石间或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产云南、四川等地。

采制:秋季采挖根状茎,去掉茎叶须根,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凉爽、向阳的环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较好。

性状鉴别:干燥根茎呈扁圆柱状,常蜷曲,两端略细,长2.5~7厘米,径1~2厘米,表皮黑棕色,有较粗横纹,有的成节状,残留少量叶基和须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红棕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成一圈。味涩。以无须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炮制:除去杂质及残存须根,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苦、涩,微温。

①《滇南本草》:"微温,苦辛微涩。"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无毒。"

归经:入脾,胃,肾三经。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下气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肠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2.《四川中药志》:散血,止血。治丹停,黄肿,无名肿毒及妇女火疳病,并涂蛇咬伤。

3.《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止痛,收敛止泻。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配伍:

1.配乌药,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寒郁气滞所致的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寒疝腹痛及痛经等症。乌药辛开温散,善于疏通气机,能顺气畅中,散寒止痛。草血竭辛、苦、温。功效:活血散血,和胃止痛。二药配伍,辛开温散;用草血竭之温,以散脾胃之寒凝;用乌药之辛,以调脾胃之气机,相须使用,可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疗效大增。

2.配槟榔,槟榔辛、苦、温,归胃、大肠经。功效消积,行气。可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槟榔辛散苦泄,既能行气消积以导滞,又能缓泻而通便。草血竭辛、苦、微温、归睥、胃、肾经,功效下气消食,消痞散结。可用治食积气滞,瘕瘕,积聚诸证。二药配伍,相辅相成。辛散温通之力大增。用治男女痞块疼痛、瘕积聚,疗效增强。

3.配草果,草果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吐泻等。草血竭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和胃止痛,下气消食,消痞散结。可用治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食积不化,瘕瘕积聚等证。二药合用,草血竭辅助草果,辛开温散,用治中焦脾胃虚寒所致诸证,疗效增强。

4.配猪苓,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证。草血竭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活血散血,利尿消肿,可用治肾虚水泛之水肿证。二药配伍,用治小便不利,对于下焦偏寒者效佳。

附方:

①治男女痞块疼痛,症瘕积聚:草血竭焙为末。每服一钱,沙糖热酒服。气盛者,加槟榔、台乌。(《滇南本草》)

②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三钱,茴香根三钱,草果子二钱。共为末,同鳅鱼煮吃三、四次。(《滇南本草》)

③治菌痢:草血竭干粉一钱至一钱五分,吞服,一日三次。(《云南中草药选》)

④治外伤出血:草血竭研粉外涂伤口。(《云南中草药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