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云报观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哪家强云南
TUhjnbcbe - 2024/5/5 23:42:00

七彩云南,绿为底色。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打造绿色产业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云南各地各行业

积极探索一条绿色小康之路

发展清洁能源,天更蓝了

“西电东送”

发展“清洁能源”

水电成支柱

清洁能源汛期持续发力,西电东送通道建设也在加速度。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

滇川交界的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两座大型水电站正如火如荼建设。今年6月底,乌东德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为国家“西电东送”增添了新的电源。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

据了解,8月21日,云南西电东送日送电量今年第7次刷新纪录,首次突破8亿千瓦时大关,达到8.1亿千瓦时,较往年历史最高点增长1.11亿千瓦时,增幅达15.88%,其中,清洁水电占比达到%。

目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已跃升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

红河

倡导绿色生活

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

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云南倡导绿色生活的典型案例。

蒙自市民李艾蓉把价值几十万元的奔驰燃油车卖了,换了一辆两座的宝骏新能源车。她算了一笔账:这款新能源车一次充满电只要16元左右,能跑公里,每个月算下来,充电费不到元。原来的燃油车排量大,每个月加油就要五六百元,保养费用也高,而使用率却不高。

云南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建充电设施,发放购车补贴,降低使用成本……今年8月,云南发布新政策,明确到年底前新建各类充电桩20万枪,在公务用车和公共领域推广不少于3.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

数据

年,云南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居全国第3位。全省16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平均值连续3年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发展势头良好,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3%,居全国首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压减生铁产能万吨、粗钢产能万吨,取缔“地条钢”万吨,退出煤炭产能万吨。

退耕还林,地更绿了

怒江

从“靠山吃山”

到“退耕还林”

37岁的李小波曾经“靠山吃山”。

他家原来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托坪村,高黎贡山的半山腰上。以前村里耕地都种着玉米,房前屋后、陡坡峭壁,有土的地方就有人抢着种。问题是,“陡坡耕种”不仅收成很低,还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现在,山上的地都退耕还林了,种上了核桃、茶叶和草果。”李小波说。年春节前,他和村里余户一起搬进了怒江边的安居房。他妻子在扶贫车间务工,自己则被选聘为护林员,职责就是巡山护林。

退耕还林后,托坪村逐渐“消失”,与高黎贡山的绿色融为一体。

迪庆

“禁白”保护雪域高原

为有效巩固“禁白”成果,持续、稳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集中力量开展“禁白”整治活动,拉开了新一轮“禁白”专项整治工作序幕。

香格里拉“禁白”不停歇

此次“禁白”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城区5个农贸市场及周边商户小贩进行“禁白”专项整治,对商户使用或销售提供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突击检查,并严格按相关管理条例,依法查处收缴塑料餐饮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5万余个。

普达措国家公园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这场“禁白”行动在当地已持续20年,有效消除了白色污染,保护了雪域高原。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或环保袋,已成为市民游客的行动自觉。

数据

云南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年提高到62.4%,森林蓄积量20.20亿立方米,与年相比,全省森林资源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座,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8.5%;化肥施用量实现“三年连减”,农药使用量实现“五年连减”。

积极践行,水更清了

大理

“靠水吃水”新变

洱海,是云南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大理市古生村

洱海之滨,大理市古生村。村民祖祖辈辈临湖而居,“靠水吃水”。53岁的村民何利成也是其中一员。

年,环洱海旅游兴起。何利成把自己的宅院改成了民宿,“刚开始那两年,游客爆满。”谁知好景不长,年3月当地政府对洱海流域多家客栈餐馆进行整治,何利成的民宿被拆掉平方米,去年客流才恢复正常。

洱海海菜花

如今,洱海水质保持二类到三类,湖水更加干净清澈。他趁着整治的契机,把保留下来的民宿升级了一番,人气越来越旺。

滇池、抚仙湖

新项目成“新亮点”

近年来,在滇池、在抚仙湖,这些云南的传统风景名胜区,也悄悄发生了新的变化。

滇池海埂公园

在滇池海埂公园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一条专用步道吸引了大量跑者享受奔跑的乐趣。每天清晨,63岁的大爷薛青松都专门到海埂公园,一边跑步,一边享受滇池美景。在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秘境百马”等赛事带动下,昆明成千上万的人加入跑者行列,“马拉松热”方兴未艾。

小湾村

抚仙湖畔的澄江市小湾村,依山傍水,风景甚好,一座座爱琴海风格的精品民宿掩映在湖光山色中。虽然房价与附近的希尔顿酒店相当,这里的民宿仍一房难求。民宿老板方思友说:“短短两年小湾就这么火,显示了抚仙湖旅游业的爆发力。”

数据

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

截至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61.4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40.5万公顷,人工湿地20.9万公顷,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已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8处,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为52.96%。

年,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消除率达%;全省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7%;全省国控省控河流断面及湖库点位,水质达到III类标准以上、水质优良的断面占81.3%,劣于V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4.6%。目前,全省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生态环境好,保护生物多样性

昆明

将举办COP15大会

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即COP15大会,原定于年10月15至28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约》秘书处各项准备工作均总体延迟,COP15今年无法如期举行。

中方与《公约》秘书处积极推进有关工作并协商COP15新会期,经国务院批准,定于年5月17-30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同期举行《生物安全议定书》《遗传资源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生物多样性

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多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斐然,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共有陆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55.6%,I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58种,Ⅱ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占全国的47.2%,I级重点保护植物38种,II级重点保护植物种。

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印度野牛等25种野生动物和华盖木等75种植物为云南特有或主要在云南分布。分布于云南的亚洲象、滇金丝猴、黑冠长臂猿等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数据

目前,共记录外来入侵物种种4变种,I级恶性入侵类有33种,Ⅱ级严重入侵类有82种,Ⅲ级局部入侵类有99种2变种,Ⅳ级一般入侵类有68种,Ⅴ级有待观察类有种2变种。

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已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个,总面积.79公顷。其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总面积.8公顷,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总面积.99公顷。保护的鱼类种质资源有余种以及两栖类、爬行类和水生植物种。

“绿色经济”,美了环境富了口袋

斗南

打造“亚洲花都”

“中国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昆明。”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企划运营总监董瑞颇为自豪。斗南花市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年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74.36亿元。

斗南花市

鲜花铺开了云南数十万户花农的致富路。在昆明市晋宁区韩家营村4组,绣球花开得正好,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小组长韩刚是村里最早引种绣球花的,他家种了20亩绣球花,每年纯收入约80万元。

斗南花市

作为年轻一代花农,他雄心勃勃:“我想把韩家营打造成‘最美绣球村’,使村民种花的路走得更远,把更好的花卉奉献给全国消费者。”

通海蔬菜

让菜农走上致富路

在通海县高原农产品公司冷库基地,几十名工人忙着搬菜、分拣、套袋、装箱、入库,满载蔬菜的冷藏车鱼贯而出,奔向国内各大城市,还走出国门至老挝、越南、泰国。“我们这儿蔬菜一年能种4茬,菜农一年到头忙得很呢!”菜农岳术说,她家种了3亩多蔬菜,年利润10万元以上,靠种菜就盖起了四层楼房。

通海县聚焦蔬菜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创新模式,不断提升蔬菜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五化”水平,努力破解品质提升及进入高端市场难题,各项创建任务扎实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成果丰硕,蔬菜之乡名片更加耀眼。

年9月,通海县凭借着蔬菜产业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数据

云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13个主产区之外稳居领头位置,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2位,生猪、肉牛存出栏居全国前10名以内,还有其他多个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亿元,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第6位、西部省区第1位;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8%的情况下,云南农产品出口19.1亿美元,同比逆势增长15.1%。

年底,云南省获有机产品证书张,全国排名第6;获证组织个,全国排名第5;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家,产品个,全国排第8位。

云南持续推进环境保护督察和整改工作

截至目前——

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52个整改问题已完成整改41个,1个纳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剩余10个中长期事项正在按计划进度有序推进。

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件投诉举报件全部完成办结。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的11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共问责30个责任单位、79名责任人。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的58个问题完成整改43个,正在整改15个。其中,整改时限为年年底的24个问题和整改时限为年年底的15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时限为年年底的1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个,正在整改15个。

“回头看”期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件投诉举报件,全部建立整改验收销号机制,推进投诉举报问题整改。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移交的7个生态环境问题和洱海生态环境问题责任追究案件共问责单位43个、责任人人。

省级环境保护督察进驻期间交办投诉举报件已全部完成办结。

第一轮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细化整改事项项,已完成整改项,正在整改项。

问责责任单位83个、领导干部人,相关情况已进行社会公开。

从年起,云南省每年安排37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较年增长约4倍,九湖保护治理全面提升。

在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中,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所占权重由5分增加至9分,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随着环境保护督察和整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点赞!

云报客户端综合

来源:云南日报(记者:胡晓蓉段晓瑞党晓培)、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字强)、春城晚报、云南网、文旅头条等

责编:戴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报观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哪家强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