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脾是“仓廪之官”。也就是管仓库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减弱,则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五脏六腑里面,脾胃常被合起来,相为表里。也就是说,脾胃在功能上就是最默契的“好搭档”,脾属于“脏”,胃属于“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古人用“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来评价脾胃在五脏六腑里的地位。作为辅佐君主的“仓廪之官”,脾胃不但统领我们身体内“饮食五谷”的消化,而且还要负责把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滋养周身!所以说,养脾护胃非常重要!
养脾护胃做好“3点”
一、饮食不要太饱
因为脾胃起升清降浊的作用,所以饮食千万不要过饱,过饱之后就增加了脾胃的负担,会引起很多的问题。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而是贪多撑死的。宴会上推杯换盏,吃得比平常在家里还多,所以尤其是应酬多的人要注意:要养好自己的脾胃,吃得七八分饱,就不能再吃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做一点运动
做一些运动、按摩。适当运动可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青年人可用仰卧起坐功,在每天起床和睡前做20~40次;老年人则宜用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因为脾胃是在中焦的位置,如果直接按摩脾胃会不舒服,所以可以拍打、按摩位于上面的膻中穴和按摩下面的下丹田。膻中穴和下丹田之间就是脾胃,所以在膻中穴和下丹田两个位置要多做一些按摩,这有助于脾胃的调养。
三、保持良好情绪
脾气瘀滞不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达不到四肢,造成身体滞重、倦怠。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更加协调,而神经系统功能良好,支配胃肠功能的副交感神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养脾护胃按“3处”
下面3穴都是足太阴脾经上的养脾穴位,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前端沿内侧上行足内踝前,循行于下肢内侧和胸腹部的外侧,最后注入心中,与脾胃心联系密切。
1、隐白穴
位置:隐白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木穴,木气通于肝。脾统血,肝藏血,隐白补脾摄血,配血海、三阴交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隐白是古今治疗妇产科诸血证的要穴。另外,隐白还可健脾宁神,善治腹胀、善呕、癫狂等症。
2、血海穴
位置:血海穴在髌骨缘上2寸。
按血海可健脾化湿,有效治疗隐疹、湿疹、丹毒。血海是治疗皮肤病和妇科病的要穴。
3、三阴交
位置: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三阴交有摄血、凉血、补血、活血等作用。除了用于治疗上述妇科及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广泛用于治疗心悸、怔忡、失眠、脏燥、健忘、眩晕、夜盲、青盲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过敏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血有关的一切病症。
养脾护胃喝“3汤”
一、猪肚汤
准备:
猪肚克,粳米60克,白术30克,槟榔10克,姜5克,酱油10克,胡麻油5克。
做法:
1、将猪肚洗净,切成小块;
2、猪肚同白术、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药渣;
3、入粳米同煮成粥;
4、猪肚捞出蘸麻油、酱油佐餐。
功效: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虚胀、大便溏泻不爽等症。
二、西湖牛肉羹
准备:牛腿肉克,鸡蛋2个,黄酒、葱、姜、酱油、麻油、胡椒粉、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1、牛肉洗净,剁成肉末,加黄酒、酱油、胡椒粉拌匀;
2、锅内加水适量,入姜末,烧开后将牛肉徐徐搅入水中;
3、将打匀的鸡蛋拌入,调好口味后勾薄芡;
4、撒上葱花,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具有补脾养胃、强壮筋骨,且易于年老体弱者消化吸收。
三、羊肉胡萝卜汤
准备:
瘦羊肉克,草果3克,豌豆50克,香菜10克,山药克,胡萝卜克,葱白10克,姜4克,黄酒10克,胡椒1克,盐4克,醋15克。
做法:
1、将精羊肉洗净,去筋膜,切成小块;
2、豌豆洗净;
3、胡萝卜切除根,叶及尾尖,洗净,切成细丝;
4、山药去皮刮净,切成小薄片,香菜摘去根和老叶,洗净;生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段;
5、草果仁装入小纱布袋口内扎口;
6、将羊肉块用沸水焯一下,以去血水和异味,放入锅内;
7、锅内加胡萝卜丝、山药片、葱白、姜片、黄酒、草果仁布袋、胡椒粉,适量清水,用旺火煮沸,撇去浮沫;
8、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捞去葱、姜、草果仁布袋,加入豌豆煮沸;
9、再加盐、香菜、醋,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具有温补脾肾之功效,适于脾肾阳虚症型骨质增生症患者食用。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养脾护胃,平日里要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少吃些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控制好嘴!
养脾护胃,做到“3点”,按“3处”,喝“3汤”,呵护气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