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几乎天天都离不开桂林米粉。桂林的大街小巷,米粉店随处可见,而关于桂林米粉的来历并不是很多人知道。桂林米粉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马挥师南下,发动了统一中国南方(百越)的战争。
由于南方山高林密,运输艰难,以致后方的补给时断时续。秦军多为北方人,平时以麦面为主食,而桂林人主食大米,不少秦军将士吃不惯米食,水土不服,时而会上吐下泻,战斗力因此大减。解决吃的问题成了军中头等大事。
有位聪明的秦军伙夫根据西北饸拉面的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熟,最后再拉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用北方麦面的制作方式来煮熟南方大米,结果将士们一吃,顿时就恢复了体力,战斗力猛增,最终完成统一南方的伟业。如此说来,桂林人吃米粉,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桂林米粉的味美与桂林优质的大米和清澈的漓江水密不可分。用漓江水做成的米粉韧性非常好,久煮不烂,嚼劲十足;其次,桂林特有卤水是最必不可少的,卤水可以说是米粉的灵魂。油汪郁香的卤水使白白的一碗米粉变得色香味俱全。卤水的做法相当复杂,各家米粉店都有各自的秘方和打卤绝招。
不过基本做法都是将八角、沙姜、草果等二十多种中草药和猪肉、猪骨、猪杂等用大火煮上20分钟,加上各种调味料,最后用文火细细地煲上“七七四十九个小时”,经过这些繁琐制作工艺的卤水一开锅,鲜味四溢,香飘大街小巷。
最后,吃米粉加配菜,可谓锦上添花。配菜有碧绿的葱花、炸得金黄的豆子,酸辣适口的酸豆角、酸笋、酸菜,火红的鲜辣椒,以及最美味的卤牛肉、锅烧和卤蛋,一碗粉,有红有绿,有荤有素,吃起来有滋有味。
桂林米粉从秦始皇统一南方开始,经历了各个朝代,后来派生出马肉米粉、三鲜粉、酸辣粉、炒粉、牛腩粉、担担米粉。说不尽的典故传说,讲不完的秩闻趣事。许多文化名人都和桂林米粉有着不解之缘。
抗战爆发后,北方的文化名家纷纷来到桂林,文化巨匠的矛盾先生也在其中。那时他正在紧张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贫困,家里时常揭不开锅,这事让板刀桂林米粉店老板知道了,就主动赊粉给先生吃,让他顺利完成了创作,悠悠漓水传佳话,感人至深。
抗日名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出生于桂林,整个童年几乎是在桂林度过的,他说得一口流利的桂林话,酷爱桂林米粉。几年前,他回到故乡桂林,离开前竟一餐吃了三碗米粉。缕缕乡思,尽在根根米粉中。深厚的文化沉淀,已使桂林米粉成为桂林美食文化的精髓。
多少年来,归家的桂林游子回到家中的头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盛满乡情的桂林米粉,仿佛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回到了家。米粉不仅仅是食物,也是桂林人对家的念想,因为它融入了桂林的山魂、桂林的水韵和桂林人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