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此路恒带领赤恒底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福
TUhjnbcbe - 2025/2/10 17:45:00

《我和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云南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熟悉的曲调伴着傈僳语演唱的红歌,悦耳动听。

循声来到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带着村民放声高歌。他,就是这个合作社的“领头人”此路恒。

01

身残志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

一说起这个傈僳族汉子,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呼他“阿此老板”。此路恒幼时因病落下残疾,拄着单拐的他,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努力,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险峻壮美的怒江大峡谷,是此路恒出生的地方,这里的许多村子依山而建。由于残疾,行动不便,只能在家里做些简单的手工制作,但他的大脑一直琢磨着发家致富的门路。

靠着承包建筑,此路恒顺利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然而他是总想着:“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仅两年后,此路恒就放弃了当时“来钱快”的建筑行业,走上了“带着乡亲们一起干”的创业路。

要带领村民搞新产业,首先得掌握技术。为此,此路恒不仅报名参加了县里举办的草果种植技术等培训,还坚持每天熬夜看书。尽管行动不便,但他依然找到草果种植发展得好的地方,想尽办法亲自前去考察学习。

此路恒学会种植技术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们。很快,在他的带动下,成立了福贡永发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带着社员们种植了上千亩的草果,有效为村民们带来增收。

02

挖掘文化优势组建民族服饰合作社

“如何让村民们真正有自己的技能和产业?”此路恒一直挂在心上。赤恒底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有纺线织布、服饰加工的手艺,他的妻子娜丽沙更是一把好手。此路恒调研发现,手工织出来的麻布如果单卖布匹,那么利润很少,但成品能够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于是,他和妻子开始购置缝纫机等机器设备,开始生产民族服装,每每推出新款就受到消费者热捧,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年,此路恒发动身边会纺织的村民,创立了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群众自愿合资多万元,购置加工生产设备,有效解决了过去家庭作坊布料粗糙、产品单一、服装规格不统一的问题。

合作社的产品主要以生产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饰为主,此路恒根据客户需求,带着大家一起创新,设计新样式、丰富新品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在当年的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的产品有了品牌效应。为了将产业做大做强,合作社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纱兰颜”。如今,合作社的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套,产品除了在怒江州本地销售,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年销售额达万元以上,带动4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

03

教村民学技术开通线上销售平台

在福贡县高黎贡山返乡移民缝纫培训班中,缝纫机“哒哒哒”响个不停,此路恒正在为几十名傈僳族和怒族的村民做技术培训。

培训生里有20岁出头的小姑娘,也有50多岁的傈僳族阿妈。“阿此老板教我们技术,不愁找不到工作。”年纪最小的姑娘昌椤祥说。

“一定要让村民们学到一门手艺。”这些此路恒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们将在两个月后正式出师,出师后不仅可以在自家工厂上班,也可以前往其他各个扶贫车间上班。

“看得再远些,想得再多些,才能发展得好。”最近,此路恒正忙着打理线上销售平台——中国民族服饰商城。

04

开展非遗培训弘扬民族文化

依托赤恒底村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此路恒邀请民族语教师教学傈僳文、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组织开展傈僳文教学、土麻布工艺制作、民族乐器弹唱等非遗项目培训,受到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

目前,傈僳文教学班已举办3期,村青壮年以上群众均能轻松阅读、记录曲谱、书信来往。土麻布工艺制作培训班举办了4期,合作社社员,特别是青年妇女,都能熟练操作制麻线、漂洗、织布、裁剪、刺绣等传统土麻布工艺流程。民族乐器弹唱培训班3期,起奔、笛子、笛哩吐、口弦等几近失传的弹唱技艺得到了传承,迁俄、括克、优叶、木括、阿秀等原始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弘扬。

05

组织红歌合唱团积极倡导正能量

赤恒底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农户普遍热爱民族文化、能歌善舞的特点,组建赤恒底农民红歌合唱团,团长由此路恒担任,合唱团成员全部都是合作社社员,此路恒主动邀请声乐教师在业余时间教学。

同时,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我中华》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红歌翻译成傈僳语版,由农民红歌合唱团采用多声部、无伴奏形式演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以赤恒底村为首的村寨掀起了“唱红歌、感党恩”的浓厚氛围。

合唱团成立以来,先后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文化活动。其中,参加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中,傈僳语版《党阿!亲爱的妈妈》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两首歌曲分别获得表演一等奖和组织奖。

06

积极加入党组织携手踏上脱贫路

创业过程中,此路恒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亲切关怀,周围党员同志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增强了他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他向党组织靠拢、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年4月,通过不断努力,此路恒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年6月,赤恒底自然村第四小组党支部成立,通过组织培养和考察,此路恒被任命为赤恒底自然村第四小组党支部书记。此后,此路恒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创业致富,除了民族服饰产业外,还带头种了亩草果,他家仅草果一项收入每年就达20多万元。

年以来,此路恒先后带动了多名村民脱贫致富,其中有90多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每人每月收入达到了元以上,家庭收入稳定,很多村民跟着此路恒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以此路恒为首的赤恒底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赤恒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赤恒底村各家各户,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单拐”阿此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故事,更是“党建引领、能人带动、全民奋斗、携手脱贫”的真实写照,也是福贡县57个行政村成功脱贫出列的缩影。

来源:中共福贡县委办

编 辑:李玉花贾茗雁

责编:何剑

监 审:何剑

终 审:张学坤

1
查看完整版本: 此路恒带领赤恒底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