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昆明6月20电(程浩)怒江汹涌,高山巍峨。沿着怒江大峡谷一路向北,一处处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楼房林立,和峡谷美景融为一体。
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确保10万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在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安置点,搬迁前,弩弓村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公里,他们每周要在这条路上来回两趟。搬迁学生和正梅说:“搬到这里后,到通甸中学读书,10多分钟就到了。”
这不是孤例。在6月19日召开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怒江专场上,怒江州发改委主任杨智泉说,当地不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成幼儿园22所、小学8所、卫生室28所、村史馆20所、文化活动场所59个、公厕70座、污水处理及垃圾清运设施设备73个、暖心食堂5个,所有安置点均实现“五通十有”。
不仅如此,怒江州在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点5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8万人次,组织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务工就业;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41个;让部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城市保洁员等扩大就业;免费提供扶志摊位,鼓励发展“家门口的小生意”。实现了人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综合施策,搬迁群众户均1.85人就业。
从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托拖村么井干组搬到巴尼小镇安置点的王波,才参加技能培训后去了浙江的汽车零配件加工厂打工,每月工资余元,除了生活开支还有一些结余。王波才说:“搬迁前,总想着守着山上的地栽苞谷、种洋芋,吃饭都成问题。搬下来好,生活越过越红火!”同时,当地在安置点做强产业助力增收。在贡山、福贡和泸水重点发展以百万亩草果为主的香料产业;在泸水上江、六库周边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在兰坪澜沧江沿线重点推进芒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北部高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蓝莓和车厘子等产业。
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怒江州先后选派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扶贫暖心团等入驻安置点,开展后续扶持工作,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用汉语和民族语创作运用快板、舞蹈、小品、歌曲等进行常态化文艺宣传,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