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这个在中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其拼音为CǎoGuǒ,寓意着这种药材在草本植物中的独特地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草果的多种功效与详细介绍。别名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草果,这一中药材,在《品汇精要》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它来源于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通常在0至月间采收,当果实变为红褐色且未开裂时,便可以晒干或微火烘干。这种药材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栽培或野生在疏林下,呈现出一种多年生草本的状态,高达2.5米。其根茎粗壮,直径约2.5厘米,而叶片则为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光滑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狭。
到了5至6月,草果便会进入花期,而到了9至0月,便迎来了果期。此时,穗状花序从根茎中生出,蒴果密集,呈现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2.5至4.5厘米,直径约2厘米。当果实成熟时,它们会变为红色,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小果梗长2至5毫米,基部还带有宿存的苞片。干燥后的草果果实,呈现出椭圃形,具有三钝棱,其长度在2至4厘米之间,直径约为至2.5厘米。在果实的顶端,有一个圆形的突起,而基部则附有节果柄。草果的表面颜色从灰棕色到红棕色不等,特征明显的是其纵沟及棱线。果皮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很容易地沿着纵向撕裂。草果的子房被分为3室,每室包含8至枚种子,这些种子聚集成长球状。种子本身呈四至多面形,尺寸为5毫米长宽,表面颜色红棕色,并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膜质假种皮,上面还有纵直的纹理。在种子较窄的一端,有一个凹窝状的种脐,而背面中央的合点则形成一个小的凹穴。合点与种脐之间,有一条纵沟状的种脊。草果的整体质地坚硬,破开后内部呈现灰白色。在种子破碎时,会散发出一种特异的臭气,同时伴随着辛辣的味道。品质上乘的草果,通常个体较大、饱满,且表面颜色红棕色。草果的种子富含挥发油等成分。在炮制方面,草果仁需经过挑选杂质、文火炒至外壳焦黄并微鼓起、稍凉后碾去壳、过筛取仁等步骤。此外,还有姜草果仁的制法,即加入姜汁与少许水,微炒后放凉。据《本草从新》记载,草果可面裹煨熟后取仁使用。草果主要归入脾、胃二经,其性味辛、温,具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积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等症状。然而,气虚或血亏者以及无寒湿实邪者需忌服草果。在用法用量上,内服草果可通过煎汤或入丸、散的方式,适量使用。同时,草果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治疗疟疾的草果饮中,就包含了草果、常山、知母等药材。
②针对瘅疟症状如脉象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伴有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等,可采用清脾汤治疗。该方包括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黄芩和甘草等药材,每服四钱,加水煎煮后去渣温服,不拘时。
③对于肿寒疟疾久治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等症状,果附汤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该方包含草果仁和附子,细锉后每服半两,加水煎煮后去渣温服。
④若患脾痛胀满可尝试用酒煎服草果仁来缓解症状。
⑤针对肠胃冷热不和导致的下痢赤白伏热泄泻或脏毒便血,草果饮是一个合适的方案。该方包括草果子、甘草、地榆和枳壳等药材,煎煮后去渣温服。
⑥当瘟疫初起先恶寒后发热,且日后但热无恶寒,同时伴有头身疼痛时,可选用达原饮治疗。该方包含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和甘草等药材,煎煮后午后温服。
此外,《纲目》中提到,草果与知母合用可治疗瘴疟寒热,因其一阴一阳相互制衡,无偏胜之害。而《本草求真》则指出,草果与草豆蔻虽气味相似,但草果更擅长温胃逐寒,对于冒巅雾不正瘴疟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③《本草正义》中指出,草果性质辛温,具有燥烈特性,擅长驱除寒湿并温燥脾胃,因此是脾胃寒湿的主要治疗药物。它还提到,岚瘴这类病症多由雾露阴湿之邪引起,这些邪气最易损伤人体的清阳之气。因此,在治疗岚瘴时,通常采用温燥芳香的药物来对抗阴霍湿浊的邪气。草果在治疗瘴疟方面也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并非所有的疟疾都适合这一治疗方法。多数疟疾都伴有湿痰蒙蔽的症状,导致寒热往来、病程缠绵。对于这类疟疾,首要的治疗方法是开泄湿痰。草果能够涤除湿痰并振奋脾阳,若与知母配合使用,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药物分量,治疗疟疾将更加有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实证不明显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