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温哈尼族神话故事生态意识体现之俄马苦扎
TUhjnbcbe - 2025/4/27 16:59:00
北京治白癜风的哪家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

哈尼族神话作为哈尼历史文化里的一大瑰宝,对哈尼族的发展历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无论是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起源神话还是祖先神话,都体现了哈尼祖先们对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追求,是哈尼族对社会生活深深的反映,“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神灵至上”“大地伦理”是哈尼祖先们在生存环境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俄马男儿在犁田图

(一)天人合一

哈尼神话故事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数作品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里,哈尼先民们面对自然界的各种不测,基于对大自然探索的迫切愿望,用智慧创造了极富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故事虚构成分虽然多,但这却反映了哈尼先民们纯朴的宇宙观和自然生态观,这是哈尼先民们原始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一词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提出来的,强调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主动与天地参赞化育、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哈尼族神话故事中也有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如在《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中说(“远古时候,世界是黑咕隆咚的一团混沌,没有什么高低左右和东南西北之分,不知到了哪年哪月,黑暗中吹起了狂风,吹了九十九天,黑暗被风吹得无影无踪,属龙的那一日,白生生的天出现了,属蛇的那一日,红彤彤的地出现了,有了天之后,太阳也出现了,从此也有了白天黑夜。突然有一天,从天上掉下了大石头,从石头里又跳出了个汉子叫阿托拉扬,阿托拉扬往天上射箭,结果射中天上一袋子,从中掉下了世间万物………)这则神话故事中,人是从天上来的,天是自然的空间,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体现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实生活中,哈尼族对自然有着崇拜的心理,他们信奉天地,敬畏自然。在哈尼族习俗里,哈尼族对“竜林”和“神林”的崇敬与保护,体现的是人与自然间和谐交融的关系。人不是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而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员,大自然生成了和育孕了人类,它是自然的主体,蕴含了鲜明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内涵。

在洪水神话《兄妹传人种》中(卡波寨的人竭泽而渔,惹怒了龙王,寨子里的人磕头求饶也无济于事,龙王还是发起了洪水,一寨人都难逃厄运,只有一对兄妹钻进葫芦里,才得以生存。为了繁衍子孙,在女天神奥玛的劝说下,兄妹俩便成了亲,但妹妹怀孕产下的却是个葫芦,气愤之下,想要摔葫芦时,被天神奥玛阻止了。她说“葫芦救了人类,人类生个葫芦,有什么不好。告诉你们,这葫芦里培育着千百万人类的后代,你们每天得给葫芦浇一次水,晒一次太阳。等你俩都年满三十岁了,你们把葫芦挖一个孔,那时,就有千百万生灵来到人间。”兄妹俩谨遵天神的教诲,年满三十岁的时候将葫芦挖了一个孔,葫芦里钻出几十对男女,哈尼族得以繁衍。哀牢山哈尼族人也从此有了“年不满三十,不准破葫芦”的规矩。)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同样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首先,卡波寨的人不遵循自然规律,不爱护自然,竭泽而渔,因而惹怒龙王,遭受洪灾,人种几近灭绝。其中的生态寓意鲜明,即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葫芦救人类,人类生葫芦,葫芦又培育出人类,人类(哈尼族)从此遵循“年不满三十,不准破葫芦”的规矩。这其中蕴含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即“天”“人”不是相对的二元,而是相互转化彼此依存的一元。天人互变,人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人。大自然拯救了人类,人类就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自然和人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神林是自然体,是‘天’,是寨神和诸位神灵的栖息地,是村寨的绿色屏障,如同城墙护卫着哈尼寨子。因此在现实生活着,哈尼族同样也用自己独特的祭祀方式保护着神林。如绿春县俄马村对神林的保护:

从腊迷侧面拍摄布都俄马图

绿春县戈奎乡俄马村位于绿春县西南部,平均海拔米,年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适于种植八角、茶叶、草果等。由于年俄马进行了异地搬迁,之前位于寨子上方的神林,现位于寨子脚下。这里绿树成荫,植物种类繁多,有毛毛树、野核桃、野樱桃、水冬瓜树、龙树等。还有各种鸟类栖息,如布谷鸟、猫头鹰、蜂鸟、活鸟等。面积约平方米。无特殊情况,禁止擅自入神林乱砍滥伐,也不得有家畜进神林,还禁止妇女和小孩入内。每年“昂马突”或者“矻扎扎”的时候,“莫批”会召集寨子里的成年男子上神林祭拜龙树,并要在神林里磕头祈福。祭品一般是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参与祭祀的男子必须戴帽子,还须身穿黑色的外衣(哈尼族自制的衣服),以表示对天神的尊重和敬畏。

莫批在祭祀神林图

(二)万物有灵

神话是人类远古的记忆,也是藏在深处的民族情绪,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的一片历史碎片。哈尼族的神话故事是哈尼族独特的民族魅力,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结构严谨而独特。

在哈尼族神话体系里,哈尼祖先的生产活动中信奉着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自然崇拜的依据。在哈尼祖先眼里,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动物等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的对象。在《沙罗阿龙造天地》中说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天神)产生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哈尼人称天神为“莫咪”,是最大主宰者,掌管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它能保佑人间五谷丰收、人丁安康、六蓄兴旺。在“哈尼十月年”期间,哈尼人会在属羊日这一天会杀鸡磕头祭拜天神,以求家人安康,五谷丰收。

十月年未日祭祀图

在《祖先鱼上山》中说人是由鱼生的,鱼育孕了哈尼人,鱼是哈尼人的起源。在哈尼族的习俗中,如果小孩子不小心落水了,家人就抓条活鱼在落水的地方放生,寓意是让鱼把小孩的灵魂带回来。鱼在这里被赋予了神性,它有神力来拯救人的灵魂。《燕子救人种》也说(古时候,洪水淹没了大地,天神派仙人去人间视察情况,发现洪水中漂浮着的木箱,里面装了一男一女,天神派啄木鸟打开箱子,但啄木鸟没能打开,又派老鼠去打开箱子,老鼠也未能打开,最后天神派自己最宠爱的燕子去,燕子在周边用翅膀拂了一下,箱子就开了,从此人类得以繁衍。燕子是哈尼祖先的救命之神,哈尼的长辈们经常告诉子孙们:不能欺负燕子,要爱护燕子。)这个故事包含了“万物有灵”的思想,虽然是非科学的,但爱护燕子,敬畏燕子,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的崇拜与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燕子是哈尼族的益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哈尼族敬畏燕子,允许它们在屋檐下搭窝。当燕子在自家屋檐下搭窝的时候,寓意来年有好丰收。

在哈尼族眼里,世间万物与人类有着“同源共祖”的关系,人类与万物是同一自然大家庭中的亲人和伙伴,视万物有灵,他们以一种平等、平和谦虚的态度,拜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生存之道,获取创造发明的灵感。从而开启哈尼族的文明之路。在《哈尼族阿培聪坡坡》说喜鹊教会了哈尼人类建房:

哈尼先祖生养了大群儿孙,

石洞不能再当身的地方。

看见喜鹊喳喳地笑着做窝,

先祖也搭起圆圆的鸟窝房,

鸟窝房搭上树杈,冷天暖和阴天凉,

圆圆的房子开着圆圆的门,

堵起大门不怕虎狼。

哈尼族迁徙史中,祖先原先是住在洞里。看到喜鹊做窝,哈尼祖先便也学着喜鹊搭起了住窝,从此哈尼人会造房建房,可以造门抵挡野物的袭击。在这里,喜鹊是哈尼族的自然之师,是指引哈尼族建房的神灵。

(三)神灵至上

在哈尼祖先眼里,神灵是至高无上的,它创造了天地,产生了万物,育孕了人类。创世史诗《十二努局》说:(远古时候,天地混沌不分,没有蓝天没有大地,天神和地神被地方可安身,天神主比阿拉和地神主比拉沙造就了蓝天和大地,造就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天神莫咪又把日月光线梳理下来,普照时间万物。)神是万能的主宰,神的意志成了宇宙万物衍生和生存的根据。哈尼族认为,整个宇宙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天”,为神的世界;第二部分为地,即天地间的“世上”,为人间世界;第三部分为“地下”,为阴间。三个世界相互联结,亲密无间。神掌管着世界,神在这三个世界中掌握主权,即神是自然之主,即神灵至上。在哈尼族意识中,自然万物皆有神灵,即天神“莫咪”的化身。神灵依附于自然环境,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互为一体。在哈尼族生活生产中,神灵无处不在,如神水塘里的水神、护庄稼的田神、河里掌管天气变化的河神等众多人格化的神灵,而这些神灵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掌握着人间生死。他们能够辨别真伪,惩恶扬善,这些神灵大多栖息于神林,所以神林是哈尼族常年用来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

俄马旧址神林图

神话不仅是哈尼族日常生活合理性的来源,也是民众安排日常生活时间,开展节日活动的主要依据。哈尼族节日集中体现了神话、生态和环境的主题。如红河州绿春县俄马村的“矻扎扎”节。

矻扎扎,又称“苦扎扎”、“耶苦扎”,均为汉字音译哈尼语,一般在农历六月举行,汉语译为“六月年”。此节的举行一般与栽秧结束的早晚有关,因此各地哈尼族选择的日期各异。这里以绿春县俄马村哈尼族于年5月3日—7日举行的“矻扎扎节”做具体详述:

俄马村矻扎扎节是5月3日,即农历三月最后一轮属猪日始,至农历四月第一轮属猪日早上砍断秋千绳、抬下磨秋宣告结束,历时13天,但主要节日活动期为5天。即5月3日—7日。

5月3日(农历三月最后一轮属猪日)早晨需要每家每户都要去往自家已经插秧的田水源口去祭拜田神和水神,祭品有鸡一只、鸭一只、鸡蛋和鸭蛋歌一个,就地宰杀且煮熟,再把煮好的鸡肉和鸭肉带回家中祭祖。用餐之后派家中的成年男子去山上砍用来挂秋千的藤,这是家用的。到了下午,每家每户都要蒸糯米做糍粑,便在家里挂个小秋千迎接“哦嘴阿马”。村里的坝马还要安排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去山上砍磨秋梁,秋梁约长6米,黄心树为好。还要把挂秋千的绳子给准备好。按传统的话需要山上长的大藤挂,后来为了人身安全固定用尼龙绳。磨秋的柱子也用永久的水泥柱替代。

俄马红米糯米粑粑图

5月4日(农历三月廿三)早上天快要亮的时候,各家妇女到寨子里的神水塘接神水,把神水带回家之后要好好保存,存到矻扎扎节结束。神水节回来之后还要杀鸡祭祖、祭“哦嘴阿妈”(天神“莫咪”)。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集全村男子在神林附近也就是架磨秋和挂秋千的地方,杀猪宰牛,再把牛肉和猪肉分了带回家祭祖、祭神,全家人从小到大的顺序磕头祈福。

全村人平分牛肉图

5月5日(农历廿四),全村人民在家欢庆,妇女们到神林前荡大秋千,年轻小伙子以磨秋作乐。当天全村人民忌生产,忌外出;嫁出去的女儿就在当天回娘家探访、磕头;家里老老少少都要穿着新衣服,庆祝矻扎扎节的到来。

哈尼男儿在玩磨秋

5月6日(农历廿五),当天早上每家每户要准备糯米糍粑,送“哦嘴阿妈”回神林,把家里挂的小千秋砍下来,再把秋千绳带到寨子里的大秋千脚下放着。

5月7日(农历廿六)这天天神和祖先们会回来过节,每家每户都要祭祖、祭神。祭品:1碗清水、1碗花椒茶水、1碗酒水、1碗鸡肉、4碗米饭。把祭品摆上神桌之后,命家里的小孩磕头。一直到次月第一个属猪日把神林脚下的大秋千和磨秋抬下来,每家每户再次杀鸡祭祖算节日结束。

在矻扎扎节日里,一方面要祭献民众敬慕的神灵。神灵是最初世界的创世者,这是哈尼祖先对宇宙本体做出的概括,神灵被哈尼人看作是世界万物的始基,有家神、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等,正是这些世间万物之神的保佑和庇护,哈尼族才得以繁衍生息。这是一种新兴的自然观。另一方面,在节日里,人们以社会的和谐(如平分祭品,欢欢喜喜)的方式比附自然的和谐,可见,生态意识中的和谐精神是社会伦理价值的重要来源。

图献:文轩、丫头芬子

文献:丫头芬子

编辑:afalingyu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温哈尼族神话故事生态意识体现之俄马苦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