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
▲《猿思》。年青少年组优秀奖。摄影/盛天成(17)。
午后的天行长臂猿坐在它的摇椅上,眼神中似乎透露着些哀怨。或许正思考着什么......公路割裂了长臂猿赖以生存的树冠层,领地之争、家族繁衍,谁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困难等待着它。
“高贵的”长臂猿
长臂在中国古代曾被认为是“高贵”的象征。《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便说:“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因此长臂猿在古代曾引申为士大夫或君子的象征。
而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中,生活着这么一群长臂猿,它们数量稀少,在发现时就已濒危。它们带着响亮又独特的名字以及人们对它们的希望,在树枝间穿行。它们就是天行长臂猿。
▲曾被当作士大夫象征的长臂猿。摄影/ChiFungMak。
天行长臂猿(学名:Hoolocktianxing)也被称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一种分布于缅甸东部以及中国云南省西部的灵长类动物。
既然都是灵长类动物,那么长臂猿是猴子吗?答案是长臂猿和猴子是不一样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长臂猿是没有尾巴的。
以我们熟悉的川金丝猴为例,在分类单元上,川金丝猴属于猴科,而长臂猿属于人猿总科中的长臂猿科。因此可以说,与金丝猴相比,长臂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加接近。
▲没有尾巴的白眉长臂猿。摄影/ProgrammeHURO。
▲带着尾巴的金丝猴。
在中国,目前野外还确定分布的长臂猿种群有四种,分别是海南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天行长臂猿和西黑冠长臂猿全部数量加起来不到只。
▲海南长臂猿。年哺乳动物组优秀奖。摄影/唐万玲。
取名是个技术活
从年起,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开始研究高黎贡山的长臂猿。在长期的研究中,范老师发现,不同于其他的白眉长臂猿,这里的长臂猿没有明显的白胡子,并且这里的长臂猿阴毛不是白色,而是黑或棕色的。
▲“你在看哪儿呢!”。摄影/jeffharding。
最终经过近10年的野外考察和标本对比等研究之后,年,范朋飞教授及其合作者最终认定高黎贡山的长臂猿为一种新的白眉长臂猿。
为了让人们记住并保护这个濒危物种,希望它们能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范朋飞老师将他们命名为“天行长臂猿”。“天行”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是致敬星球大战的卢克·天行者,同时也可以描述其在树间飞跃的样子,就像在天上行走的样子。
▲好的名字可以让人们更快的记住。摄影/LeeE.Harding。
这是首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类人猿物种。这个新种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轰动,看来命名确实是个技术活。
可惜的是,天行长臂猿才刚确定身份,研究者们就发现它们的种群数量已经只有不到只了,对它们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
名副其实的空中飞猿
长臂猿独特的活动方式是借助灵活的腕关节在各个树枝间摆动。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越过相距15m的树枝。
在树上行走时,长臂猿会举起双手来保持平衡,速度最快可以达到55km/h,是所有树栖的、不会飞的哺乳动物中最快、最敏捷的。
▲“我要飞的更远”。摄影/sherjinjoel。
长臂猿善于鸣叫,在划定了领地范围后,它们会用叫声来在家庭成员间进行定位,并组织其他长臂猿进入。
在夏季清晨,白眉长臂猿会发出二重奏的叫声,声音以洪亮的哀号升音和低调的降音组成,每次持续约15min。在冬季则很少鸣叫。它们的鸣叫声最远可传播到2km以外,因此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鸣叫声来定位他们。
▲“叫还是不叫,这是个问题”。摄影/ProgrammeHURO。
在野外,天行长臂猿现在面临的威胁,除了在小范围内可能还存在偷猎以外,最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和质量退化。其中草果种植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关的是种植带来的人类活动对长臂猿的影响。
虽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除了寄希望于让他们自强不息以外,我们也应该有所行动,让这样一群天行者们能够继续自由的行走在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