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粿
潮汕人的夏天回忆
草粿,又称仙草蜜,色黑微苦,有清热解毒、退肠火之效用,是广东潮汕地区一款颇具特色的地方小食,一直以来是每一个在外的潮汕人对家乡的牵念,今天潮学君就来与大家一起回忆一下那些年我们吃过的草粿吧!今天你吃草粿了吗?
01草粿的来源潮汕地区地处卑湿,气候湿热,特别是在夏令之时,太阳底下的人如同在“火烤水蒸”的煎熬里,极易让人上火甚至中暑。
自古以来潮汕人大多注重食疗药膳,粿食也不例外。其中就有一些粿食之料取材于当地具有寒凉性的仙草,仙草也称草粿草,人们就将草粿草加生粉熬制草粿,用来清理体内之火。
想不到吧,草粿除了爽口过瘾之外,还有清热去毒之药效,实属潮汕人的必备消暑神品。
古草粄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不过比较注重草粿草的药效,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草粿草全身可药用;药性甘凉,内服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之效用,有助于治疗跌打肿痛、感冒、糖尿病等症。
草粿草图源:hello潮州人们从山上采来“草粿”草(仙人草也叫草粿草,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的特产)后,再将其清洗干净,之后进行磨研,从中挤兑出浓汁,然后掺兑进一点淀粉,置于木桶中拌搅均匀,再然后便用蒸锅慢火蒸熟。待蒸熟后盛于容器(传统的是用陶钵、瓷缸)冷凝成膏状,即可成为黑色晶莹的草粿。
只在晴朗的夏天出现在传统的潮汕乡村,人们恪守着“三四月卖杨梅,五六月煠草粿”的古谚,草粿一般只在夏天卖。夏日之时,就有卖草粿的阿伯推着小车,一边手执瓷碗,一边用铜勺将草粿切片,装进小食碗里,撒上红糖(今多添加为白砂糖),即可畅快啜饮。草粿入口口感偏硬,还有点微苦,搭配糖粉食用刚好起到中和作用。
卖草粿的最怕遇上阴雨天了,下雨天气温会骤降,草粿返水,吃后不好消化,所以雨天的草粿通常是卖不出去的。故有童谚“草粿dídónglóng,卖无人爱家己唪”(如下图,象声词,整句意思是卖不出去只好自己吃)。
02草粿的“兄弟”灵魂发问:猜猜以下哪个是草粿?(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答案是:都不是草粿!左边是龟苓膏,右边是凉粉。
实不相瞒,潮学君也曾傻傻分不清,毕竟这“三兄弟”实在是太像了。
那么今天就让潮学君带你们把这三胞胎区分清楚啦!(敲黑板!!要考的!)
龟苓膏"夫何龟苓膏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不吃凉粉腾板凳”凉粉
龟苓膏
龟苓膏在潮州的凉茶店也经常可以看到,但最早出现的地方就是在广西梧州。两广地区气候热燥,所以都有食用龟苓膏解暑美容的习惯,形成了特有的“龟苓膏文化”。
龟苓膏早在秦汉年间就有了,一直以来也被当做宫廷药膳。而梧州地区的双钱龟苓膏则是用龟板、茯苓、罗汉果、金银花等十几味中草药熬制而成。
从外形上看,成品的龟苓膏和潮州小食“草粿”非常相似,但两者成分却大不相同。草粿是用草粿草加上小苏打、薯粉水,直接熬成的,其凝固度不太高,而龟苓膏虽然也包含了草粿草,但其核心材料却是龟甲板和土茯苓,这也是龟苓膏名字的由来。土茯苓可去湿,龟甲板可清热解毒。
由于龟苓膏原料众多且药材比较坚硬,其制作过程也比草粿复杂得多。龟苓膏制作时需将一些比较坚硬的中草药材经过碾磨,磨碎之后再将十几种药材放在一个大木桶里熬制,熬制一段时间之后还要再将药材的精华液用一个筛子提取过滤;古时候没有凉粉,是用米浆通过石磨,碾磨出来的米浆和中草药提取液混合之后,熬制冷却,就形成了龟苓膏。
潮州的草粿,加点白砂糖或红糖即可食用;而梧州龟苓膏,多加蜂蜜和椰汁。
黑凉粉制作过程更为简单,直接由草本植物仙人草的干燥粉末冲泡而成,口感上不同于龟苓膏和草粿,龟苓膏口感更硬,且有弹性;草粿入口口感偏软,还有点微苦;黑凉粉则口感较软,更为爽滑。凉粉
03回忆与执念一碗草粿,一个夏天,走街串巷的阿伯吆喝声“草粿来卖!”是每个潮汕人不能忘却的童年回忆。“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两碗卖做一”、“南洋浮乌云,草粿卖有存”前面说到,卖草粿的最怕遇上阴雨天,一下雨,做好的草粿就会卖不出去,就有了 “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两碗卖做一”、“南洋浮乌云,草粿卖有存”这两句俗语,就是指天时变化让草粿生意倒霉,由此也引申为:世事难料,时局的变化莫测令人猝不及防。 蔡英豪编撰的《潮汕辞典》竟还有着这样的典故:清末民初,澄海苏南农民卯松,学人做草粿卖,做好后却遇到了下雨天,卖不出去回家后,别家孩童竟站在屋檐下喝倒彩:“草粿dídónglóng,卖无人爱家己奉(吃)。”卯一听,十分恼火,连连自言 “大撞!”。注:“卯松大撞”是潮汕的一个俗语,指的是办事情极不合心意,倒霉极了。一桶草粿至少折腾七八个钟头,一阵雨便足以让人前功尽弃,实在悲催,不免让人同情起卖草粿的来。图源:muna木那当然炎夏吃草粿的乐趣,不止为了降火清凉,很多小孩乐于吃这甘苦的草粿,还不都是为了草粿伯那几勺白糖。
草粿的买卖很有趣,人们不会打包回家,而是直接站在草粿车旁边,不用勺子,端起碗嗞溜。
“草粿伯,再加勺糖!”
情景剧《别人草粿别人糖》截图04古法饮品的变局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草粿以价廉物美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
然而经济发展之后,草粿伯的身影越来越少,铁片勺子和碗沿敲出好听的“咚咚咚”也越来越难听到,“草粿煠熟,天时变局”,草粿的发展也迎来了它的变局。
某宝上的草粿
作为原生态的草粿,并没有因此从市面上消失,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曾经温热的草粿也变成冰冻的了,看起来更加精美,也更好制作。
这些变化不免让人感慨传统的断层与撕裂,草粿虽在不断更新,但味道却与记忆中的不再相似了。
留住“街边草粿伯”这一独特的风景线,留住儿时的味道,守卫家乡美食,我们在路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哦!
参考文献:《揭阳百科》
潮汕端午节拍了拍你:一起防疫抗毒吃粽子!
6.21沦陷日!南澳军民打响粤东抗战第一枪
一百年前日本人对潮汕的调查
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