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
——孙尧:山村组诗36首
作者,男,白族,一九七五年生于红河山区,祖籍云南。幼名四代,皆因出生时四世同堂。笔名四宇,取东西南北为四方,时空者宇宙也。自小喜欢文学,心似青莲,文字清淡而不失真情,细腻,亲切。对散文诗词素有心切向往,并曾以之描述内心对过往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从前听先生上课时常常讲,诗以言志,以言情,以忘忧。诗是一种很别致的意境,有的时候,只要看一次,它的含义即终年难忘。
在我看来,每件事物都好比是一首诗,只要肯用心:用心去体悟,用心去书写。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跌宕起伏,时空的聚散悠悠,上苍的阴晴圆缺,都可以用抒情的方式,凝练以丰富的想象,符合节奏韵律,用语言分行排列而成诗。
生活的境界有多么广阔,诗文的空间就有多么广阔。怀着对诗歌的热爱,多年来笔耕不辍,手写不停,零零散散,积累下来,选取一部分分享,既有写人写物,亦有对儿时的感怀,有乐趣有婉约有细腻有同心有温暖。
1、
我从山中来
我从山中来,
带着淳朴和憨厚;
我忘了那兰花草,
但路过的时候,
闻到过它的清香。
山中小小的村镇,
没有什么神秘,
一条爬坡的路就看穿了所有。
赶集的农民,
没有什么商量,
一块钱一堆的山芋,
卖完了就回家。
山中弯弯的小路,
天晴的时候,
一边走一边听见笑声。
下雨的时候,
连多年经验的老马也站不稳,
驮着交易的山货滑翻了。
还只是听见笑声,
没有怨言和打骂。
这不是谁的错,
牲口也有牲口的权利,
更何况,
它和主人已是多年的好朋友。
2、
元江
元江,元江,
你有源远流长的江水,
你有勤劳善良的村民。
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其中就有我的母亲。
尽管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发源,
也不清楚最后要流到哪里?
但是我记得你的名字,
从小就刻记在我心里。
因为我的母亲在那里长大,
因为我的母亲在那里受过苦。
3、
红河
红河,红河,
你的河水有点浑不能喝,
你的村民有点少还贫穷。
但是,他们没有埋怨你,
但是,他们一直围绕你。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他们开垦出梯田,
他们打出深井,
他们用智慧和双手,
努力改变落后的状态。
每天清晨公鸡报晓前,
勤劳的他们就下山去担水。
每天太阳落山天黑前,
赶场的他们还记得收山草。
种木瓜,搓麻绳,
打土坯,背石矿,
采番石榴,编竹背篓,
建学校,修公路,
他们在开拓未来,
他们向往着美好。
4、
小盒山
小盒山,很小,
比那些大山,
像一个小盒子。
后来,人们改叫小霍山。
团团的一座山,
种满高中低的树木灌木。
一条弯弯的小路,
盘旋上去,
抵达不高的山顶。
山顶有座庙,
叫做玉皇阁。
庙里有口大钟,
清晨就敲响。
沿着弯曲的小路,
一步接一步往上走。
我的妈妈爬不动,
她坐在山下等我。
我听见佛音,
那是大悲咒,
大慈大爱大悲。
茂密的树林,
团团转转围绕着这座小山。
周围都是平坦的田地,
更远的才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
可是为什么,
只有这个一座像盒子般的小山?
后来人猜想,
是不是为了埋藏宝物?
他们的狂想付诸行动了,
用金属探测仪到处找,
最后的结果是:
没有,什么也没有。
也许,也许只是一种寄托,
因为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供奉的圣贤,
那是精神的聚集地。
5、
安定
安定,安定,
是生活的一种态度。
从很久以前开始,
这里就迁徙她的居民。
心中安定,便有希望。
心中有希望,便可安定。
生活,莫非就是这样,
从一天破晓的劳作,
到夕阳西下的归来。
他们就图一个安定,
营造着健康和快乐。
老人家长寿,
摸着长长的胡须,
喝着粗茶,看儿孙成长。
小孩儿有书读,
有歌唱有游戏玩,
快乐成长,知恩回报。
从田埂上回来,
栽种了瓜瓜豆豆,
一茬、一茬,不断收成。
从水井边回来,
清澈透凉的涌泉,
洗刷辛勤劳作的汗水。
从茶山下回来,
背篓里带着清香的新茶,
肩上扛起枯枝,
作为回家烧火的干柴。
山下的小溪是那般流长,
村里的小路是那般干净。
老屋的檐下,
燕子窝叽叽喳喳,
老燕归来,雏燕嗷嗷待哺。
6、
茶园
说是园子,其实那是茶山,
上山的路很陡,
挖土形成的台阶整齐盘桓,
一步、一步可以爬到山顶。
细雨过后的茶园,
清凉而又清新,而又清香。
村里的阿嬢没有零花钱了,
带上竹篓子,走走去茶地,
上午不一会儿的功夫,
采摘嫩叶新茶,
卖给收茶的合作社,
顺便在路边的服饰店,
买了一件红衣服穿回来。
哎呦喂,老妈子,还挺美!
老爷子在灶台边赞许,
脸上露出欣赏的微笑。
那是,那是啊,俺那年轻时,
也是村里的美貌鲜花一朵哟!
用干枯的茶枝,
熬出的老汤格外香。
用大叶的茶水,
招待远来的宾客,
格外亲切。
远游想要回来的一个梦想,
就是亲近这茶园,
在雾露的清晨,
采上一篮子新茶,
回到小屋炒茶泡茶,
粗茶淡饭,
闲聊一个午后。
就在那个亭子下,
那个亭子,
就是阿妈的外公题写的:
消闲亭。
7、
竹林
从小,最怕夜风吹,
竹林擦擦作响,
幼小懦弱的心里,
想到会不会是鬼哭狼嚎。
哗哗淌水的水渠,
从破旧的房前上方流过。
担心,总是担心,
会不会决了堤,
冲垮我们的厨房。
那片竹林,
刚好分布在水渠的上方和下方。
夏天的雨季,
雨水淋漓,但
没有冲垮过路的小桥。
我还庆幸,
雨水满出沟渠,捉到了
不大不小的两条鱼。
8、
泥水沟
雨来了,
不大不小;
水来了,
不小不大;
人来了,
娃娃几个,
不大不小。
泥水沟,
堵起小坝子,
开一个小口子。
细皮嫩肉的小腿肚,
成了一双泥腿子。
捡几叶枯叶子,
从上游漂下来。
沉浮不定,
忽有忽无。
大水来了,挡不住,
稀松的土坝子,
一下子就冲垮掉。
一波水流走,
重新垒土,
堵上泥沟边,
继续玩水。
9、
大鱼塘
就在路边,
后来成为一座水库。
路过的人,
都想要停留下来,
看看那清澈的水,
那百般清秀的山林,
那提供我们吃水的水源地。
听说水里出过大鱼,
之所以叫做大鱼塘。
可后来,再没有看见过大鱼。
人们还喜欢在岸边烧烤,
钓鱼,但没有钓到大鱼。
喜欢大自然的学生,
特地来到大鱼塘写生,
在他们眼里,
这里的清纯和美好,
非常值得画下来,
放在记忆里,和心里。
10、
红薯地
半山坡,
要走很远的路。
那个小山村,
就是他们祖辈生活的家乡。
我背着背包,
路过一山,
还接着一山,
要走半天的路,
还没有到。
紧跟在他们后面,
他们习惯了走山路,
似乎一点也不累,
因为那是他们回家的路。
如果我的家在那里,
我应该也不会累!
在路过的田地休息,
那一片红薯地,
还有一片萝卜地。
那叫顺手拔红薯拔萝卜,
偷偷地,揪起藤子,
连根带拉,
粉红皮的红薯,
有点涩有点甜;
大白又胖的萝卜,
有点甜有点辣。
掰开来,吃一口,
不好吃,扔一半。
解了渴,继续赶路。
一路又玩又跑,
赶在太阳落山前,
来到山坡下那个小山村。
吃在蘑菇房,住在蘑菇屋。
点着蜡烛,啃着大骨头,
喝大碗的米酒,
听村里的旧事,
从有点头晕,到有点醉了,
不知不觉,倒头就睡。
11、
老牛
农家的老牛,
黑色的,老水牛。
哞、哞、哞叫着,
赶早出工,
太阳落山天黑了才回来。
就是干活,
不知劳累,
吃的是野草,
驮着的是耕作的希望。
那双钩尖角,
放牧的孩子编织了花环,
给老牛戴上,
哞、哞、哞,
任劳任怨,
老牛高兴地驮着小主人回来。
要是别人家的老牛,
可不情愿驮着生人。
要是太无情的鞭打,
老牛会发大脾气,
两脚使劲疯狂乱踢,
这就是牛脾气。
脖子下悬挂的铃铛,
随着步伐和风声,
铛、铛、铛,
不紧不慢,摇啊摇,
老牛最美的时刻,
就是秋收完了,
主人准备最新的稻米,
蒸出最香的米饭,
第一个喂给老牛吃:
老牛啊老牛,您辛苦啦!
老牛点点头,
又摇摇头:不辛苦。
12、
狗尾巴
一黄二黑,三花四白,
狗子区分颜色,
是最好吃的品类,
这是最狠的食客最无厘头的评判。
一窝小狗崽,
分不出雌雄。
尾随狗妈妈,
要吃奶!
好奇的个性,
追着自己的尾巴,
或者同类的耳朵,
要去咬。
伸出敏感的舌头,
要去舔客人的手指。
主人家的剩菜剩饭,
从来都不会嫌弃,
也从来不嫌弃家里的穷。
正如儿不嫌母丑,
只要进了这个家门,
就要忠心耿耿,看护好。
主人回来啦,摇摇尾巴。
给好吃的肉骨头,摇摇尾巴。
邻家的同胞来了,摇摇尾巴。
给一个小皮球追,摇摇尾巴。
最喜欢和小婴儿玩耍,
双方彼此都不会说话,
但心灵似乎是相通的,
那么亲近,那么没有隔阂。
小婴儿揪着狗尾巴,
小狗子汪汪回头看。
也不急,也不咬。
13、
鸡子
柴棚下,墙角落,
母鸡咯咯哒,咯咯哒,
生了蛋,要报告。
大公鸡,来追嬉。
红红的鸡冠,
最光彩的亮色。
一只大公鸡,
带领好几只小母鸡,
围着草垛找虫吃。
抱窝的老母鸡,
淡黄羽毛的一群雏鸡围着,
吱、吱、吱,
还未长硬的翅膀展开来。
拂晓天不亮,
打鸣声声起。
磨豆腐的人家已起来了,
挑水的男人已灌满水缸。
出远门打工的年轻人,
老阿妈早早做好饭菜,
煮好了鸡蛋,
吃一个,带几个。
吃饱了好赶路。
一个人在外面要多保重,
等到过年时候要回来。
母鸡下的蛋,
多了吃不完,
有一些可以孵小鸡仔,
有一些用稻草扎起来拿去卖,
换来的钱买点油盐。
天黑了,
鸡子认识主人家的门,
从来不会走错道,
各回各家,
落圈栖息。
14、
猪头
到生产队养猪,
曾是青年人的一份工作。
养猪场,臭烘烘,
下乡结对,也得熬。
大耳朵尖头贪嘴,
乌克兰大白猪,
能吃能睡能长肉。
打猪草,搞卫生,
还不能叫它们大笨猪。
除了吃就是睡,
除了睡,还是吃。
猪圈里来回走动,
还有人打扫卫生。
只可惜这样的好生活,
一般多不过两年。
特别到要过年前夕,
个头肥毛光水滑的哪一头,
即将被邀去过磅。
那时候,嗷嗷嗷大叫,
也来不及挽回。
后来的后来,
被赶到铁笼子里,
通上电,麻倒下。
被捅刀子,放血。
毛发用来制刷子,
毛皮可以分割好几层,
用来做皮鞋做皮带做皮包,
内脏分开,肥瘦分离,
头脚处理,各有所去。
偌大的猪头,
挂在案板架上。
不瞑目的眼珠子,
瞪得大大的。
来不及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宿命么?
宁可不要长大,长肥,
宁可辛苦地去拉车,耕地,
要让生命的过程延展一些,
能好好看看一路的情况,
享用一段太阳的温暖,
而不是碌碌无为,
等待任意的宰割。
15、
菜畦
自留地,没有一亩,
只有三两分。
够用够种够吃就行,
因为没有多余的劳力。
大概分了分,
种菜种瓜种豆。
菜畦最肥沃的地块,
种韭菜、辣椒、芹菜和香葱;
菜畦边角的地块,
种土豆、萝卜、四季豆和玉米;
菜畦最难耕作的地块,
种南瓜、冬瓜、丝瓜;
从选种、秧苗开始,
就要操心劳累。
要农家最饱满的种籽,
要预留最肥沃最温润的泥土,
鉴别和遴选幼苗,
分开移植,个别照应。
天气热了,早晚要浇水;
太阳辣了,要搭凉棚架子;
下大雨了,要疏通积水;
四处积攒的农家肥,
周末投入的精耕细作,
少不了来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