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的东北部有个大光顶子山,原名叫大观景山。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过这座山上打过猎。传说这里还驻扎过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
大观景山后来怎么会变成大大光顶子了呢?原来,围场开围以后,清廷设“垦植局",在山项采伐“高九丈、直径五尺”的大松树,拉到北京、热河盖房子,把粗一点的大树给砍得差不离了。到了民国、日伪时期,官府没人管,连宫带民一阵子乱砍滥伐,又把剩下的那点儿原始森林伐了个溜光二净。山项上没了树,光落了一个光秃秃的山顶,也没啥可看的风景啦,人们叫它大光顶山了。
可这大光顶山上长着一-种鲜红鲜红的草莓类野果,叫草荔枝,民间俗称“托盘”,酸甜可山,味似荔枝,非常好吃。传说光顶山的草荔枝,最早是康熙皇帝的一位宠妃伊姒娘娘种的。
听说,有一年的七月,康熙皇帝来木兰围场狩猎,带上了伊姒娘娘陪銮侍驾。
一天晚上,康熙皇帝和伊姒娘娘待着没事,在一起闲说话。
伊姒娘娘随便说了一句:“往年要是在京城,早就吃上荔枝了,今年在偏远的塞北,怕是没这口福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康熙皇帝最爱伊姒娘娘,大事小情,都由着她。伊姒娘娘想吃荔枝,他说啥也得办到。于是,他就暗里传旨,叫宫廷买办和湖广总督送一篮荔枝到木兰围场,越快越好。
伊姒娘娘说过这话之后,就把这事给忘了。
一天,伊姒娘娘正在光顶山与宫女们采花扑蝶,忽然一匹马浑身是汗,跑到跟前,一个太监滚身下马,跪在地下,呈上一个竹篮来。
伊姒娘娘接过竹篮,揭开一看,是满满一篮子红彤彤、圆鼓鼓,挂者水珠的
荔枝。竹篮里的荔枝外围包裹着一层水晶和珍珠,荔枝非常新鲜,和新摘的一样。再看那匹马,累得口吐白沫,已经瘫倒在地上了。
伊姒娘娘看马累成这样,顾不上吃荔枝了,焦急地喊道:“快来人,赶紧救救这马!
这时,那个太监喘着粗气说:“娘娘,快吃吧。这一篮子荔枝是从广西送来的,可真是不容易啊,半道上都累死七匹马了。”
伊姒娘娘一听,心里很过意不去说:“真是造孽呀,北方就没有荔枝吗?为什么要从南方运来。”伊姒娘娘想到累死的马,心里隐隐作痛。
康熙皇帝说:“北方寒冷,荔枝不能生长,这荔枝只产自两广,距此有几千里地。”
伊姒娘娘说:“那我们在北方种点不行吗?”
康熙皇帝说:“好啊,那你就试试吧。”
伊姒娘娘在吃荔枝时,把荔枝核放在托盘里,叫上宫女们,把这些荔枝核都种在了大光顶子山上。
过了几年,康熙皇帝和伊姒娘娘又来木兰围场打猎。伊姒娘娘想看看她种的荔枝啥样了,就再次来到大光顶山上。她站在山顶,四外一瞅,哎呀!山顶上长出一片桌子般高矮的树来,红果满枝,晶莹剔透,一簇一簇鲜红鲜红的草果像一个个小灯笼点缀着光秃秃的山顶。这些草果都长在一个绿色的托盘上,这是因为伊姒娘娘曾用托盘盛放过它的种子。
伊姒娘娘摘下一颗一尝,芬芳甘饴,酸甜可口,比闽贡荔枝还好吃。
康熙皇帝见了,也乐不拢嘴,高兴地对伊姒娘娘说:“真没想到,寒冷的北方也能长出荔枝来了。往后再也不用劳师动众,大老远的上南方往这运了。”接着,握住伊姒娘娘的手说:“这都是爱妃你的功劳哇!”
伊姒娘娘摘下一颗放进康熙皇帝嘴里,康熙连说:“好吃,好吃,真是好吃。”
康熙既意外又高兴,蹲在“荔枝树”边扒拉了半晌,心想爱妃费心巴力把这么好吃的东西种出来了,怎么也得给它起个名呀。他见这“荔枝”秧子矮矮的,不像是树,倒挺像草,就抬起头,对伊姒娘娘说:“就管它叫‘草荔枝’吧。”
就这样,大光顶山“草荔枝”这个名字,就成了清圣祖康熙钦赐的名字。后来,康熙皇帝命移植山庄。再后来,乾隆皇帝又作《草荔枝》诗二首咏之:
草荔枝甲戌满口甘腴扑鼻芳,女夷雅解遗云浆。品题造物能名物,比拟元方与季方。漫谱瓤平如绛雪,饶称核小尚丁香。崇椒嘉植烟霞外,那更腔芗待蔡襄。草荔枝渡溪越岭来非易,小核薄皮芳有余。草荔枝虽同品味,自珍未入蔡家书。从此,北方吃荔枝,再也不用从南方运了,老百姓也可品尝到鲜美的荔枝了,因伊姒娘娘体恤传运荔枝人役的辛劳,在光顶山种下了荔枝,从此光项山便生长了草荔枝,伊姒娘娘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荔枝娘娘”。
大光顶山在清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威逊格尔围场东南,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境内,国道公里处,惊险奇雄,风光秀丽,登高望远南边是起伏迂回的山峦,北边是清澈的乌勒岱河。大光顶山,相传原名叫“大观景山”,是当年康熙皇帝赴木兰围场行围狩猎时,曾在此山上观看风光,当时皇上赐名“大观景山”。后来,山上的松林滥伐殆尽,当地百姓叫成“大光顶山”。大光顶山山巅处,地域平缓而辽阔,方圆十多里,海拔米。据清光绪二年同知查美荫所著的《围场厅志》上载,这里“昔时四围多树木,山上有水泉,大块的砖瓦狼籍,古时代的军器刀枪等物,人们曾拾到过。同时,有古畦——韭菜畦,韭菜叶比家韭菜叶大...”又据《围场厅志》所载:“东北麓有人占据,筑此土城,为战争之备,姑存其说。以备考”,据考证,山上的土城,系辽金时代所建。现今虽然已不见土坡。但当地乡民,有人在此捡到过古代箭头、马铁掌等。大光顶山上,有一种野生的草木浆果,人称草荔枝,实际上是一种多年生的草莓。草荔枝:据清《热河志》记载,“草荔枝”原为野生草莓,“圣祖仁皇帝赐草荔枝名”,并移植承德避暑山庄。“当秋而实,闽贡适至,蠲生津,难拟伯仲”。由此可见,“草荔枝”之名,确为康熙帝所赐。其味道与南方进贡的荔枝是不相上下的。草落枝的民间传说,还是有根据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