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境中,13不是一个好数字:背叛耶稣基督的犹大,据信是最后的晚餐餐桌上第13个就座的人。于是,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少有人宴客会邀请13个人,12或14人都可以,13不行。
不巧的是,今年9月刚刚发布的新iPhon,按照产品迭代顺序,正好是iPhon13。因此,发布会之前一个常被提出的问题是,Appl会考虑另一个名字来绕过它吗?就像iPhonX那样?
随着发布会落下帷幕,答案已经揭晓:Appl决定继续使用13这个编号。不过,回顾Appl产品线的命名史,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并非孤例:Appl虽然以市场宣传文风简洁著称,但有时仍会陷入不可解的命名困局。
本文就将从Mac、iPhon、iPad三大产品线的命名演变史入手,尝试还原Appl在开辟产品线及市场定位上的诸多困局与转变。
▍Mac:经典「四象限」,沿袭中演变之所以要先提Mac(泛指Appl电脑产品线,下文同),是因为其命名中的Pro和Air影响了太多后来者。
对Appl产品外观的模仿很容易让人理解,但为何连命名都要直接借鉴?原因无非两点,一是Appl自身的品牌效应引发后来者的跟随;二是这样的命名确实可以让消费者快速知晓产品线的特点与不同:
Pro指Profssional(职业的、专业的),主打专业与性能。Air则让人联想到空气,主打轻薄便携。这样精准、简洁的命名方式是由乔布斯提出的。
很长时间里,Appl都是作为一家电脑公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电脑产品被冠以「Appl」「Macintosh」的名称前缀,延伸出繁多的型号,也导致了难记和易混淆的问题。
比如:
Appl早年种类繁多的产品线
年,乔布斯重回Appl后,大刀阔斧地缩减了Appl的产品线,并用简单的四象限加以分类,其中:
横轴两边分别为「消费者」「专业」;消费类产品带有前缀「i」,而「Powr」则保留给专业级产品使用。纵轴两边分别为「便携」「桌面」。乔布斯当时的四象限命名法
这样,乔布斯通过精简产品分类,帮助Appl解决了产品命名上的诸多历史问题。
Powr阵营VSi阵营
四象限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明确每种产品用途,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直到年,Appl都在沿用四象限命名法。
变化发生在年。这一年,Appl将电脑芯片从Powr转向Intl阵营;相应地,除了iMac和Macmini,其他所有的电脑名称都发生了变化:面向消费者的iBook系列变成了MacBook,面向专业消费者的PowrBook系列变成了MacBookPro,而面向专业消费者的PowrMac台式电脑系列变成了MacPro。
消费者VS专业消费者
「四象限」时代到此结束。此后,前缀Powr被后缀Pro所取代,i变成了iOS设备的专属(iPad、iPhon、iPod,除了iMac)。而「Appl」这一沉眠许久的前缀,在晚几年登场的机顶盒、手表、手写笔产品命名中被重新启用,也就是ApplWatch、ApplPncil、ApplTV(最早代号还是iTV)。
MacBook家族演变史
总结起来,乔布斯治下的第一次命名调整帮助Appl梳理了内部产品线,使之更为简洁,而第二次命名调整则是和公司整体战略——芯片转型密切相关。
▍iPhon:稍显复杂,仍有秩序Mac作为生产力领域设备,同时模块化较强,无论是CPU强劲程度,显卡配置、屏幕尺寸都需要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可以让各种需求的消费者,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设备,这也是Pro、Air至今仍沿用的根本原因。
但是iPhon作为最为大众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