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刀、锄头、溜梆,一个个老物件让人回忆起搬迁前人背马驮、过溜索的日子,图书馆、幼儿园、扶贫车间,一张张图片记录着广东省珠海市帮扶带来的山乡巨变,核桃、草果、羊肚菌,一件件农产品代表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给社区居民带来甜如蜜的新生活。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村史馆,整齐摆放着的旧时期农耕用具、生活用品等吸引了不少搬迁群众来参观,社区副主任李佳欣在工作之余,还充当起了村史馆的“讲解员”。
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这个是以前老一辈用来织衣服的纺车,用纺车和麻线织出来的衣服质量特别好,这种纺车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了。”
位于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内的村史馆,不仅陈列了农耕用具、粮食作物、生活用具等实物,还展出了以“脱贫攻坚山乡巨变”“峡谷怒江养心天堂”“江海情深共建有成”为主题的图片,不仅记录着居民们搬迁入住前后的生产生活变化,也记录着*和政府对怒江脱贫攻坚的关心关爱。
社区副主任李佳欣介绍村史馆里的老物件
“这里陈列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用过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还是时不时想看看过去用过的东西,感谢这个村史馆,帮我们把‘乡愁’留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的温暖。”站在村史馆里,社区居民亚波益感慨万千。
与亚波益不同,今年18岁的密丽美,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陈列着的很多老物件她都没见过。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很多东西只有通过代代互相讲述的方式流传下来,村史馆的建设,让密丽美这些年轻人能够真切地感知到祖辈生活的痕迹。
村史馆老物件
“看到这些老物件,我就非常佩服我们的老一辈,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生活而不断奋斗,现在我们的日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00后’,我更要珍惜现在,加油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看着过去的老物件,密丽美暗暗下定决心。
村史馆不仅留住了乡愁,也是社区居民追溯“从哪里来”的方式,更是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走进村史馆,历史仿佛在这里驻足,它增强了社区居民们对新居的归属感和扎根发展的信心,也见证了*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社区副主任李佳欣介绍变迁和发展
“饮水不忘掘井人,致富不忘感*恩,村史馆对我们社区乃至更多的怒江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感恩教育作用,让搬迁居民和子孙后代了解脱贫攻坚这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留得住乡愁,也让更多村民铭记、感恩,更好前行。”李佳欣说,今后他们还将不断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和留档,组织开展讲村史、传村风、“感恩共产*、感谢总书记”等活动,更好地记录乡村文明,延续故土乡愁。
据了解,怒江正深入开展“感恩共产*,感谢总书记”感恩教育,建好一批村史馆是“感恩共产*、感谢总书记”的重要载体之一。除了建好村史馆,各安置点还组建感恩宣讲团,通过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等各种方式,开展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发展变化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牢“饮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意识,让“感恩共产*、感谢总书记”的情怀根植人心,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感*恩、听*话、跟*走,鼓足信心,努力奋斗,朝着“更好的日子”目标迈进。
云南网通讯员和赛虎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