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迎着明媚的阳光,走进满目清新的石笋村,登高远望,一栋栋新楼房与优美的环境交相辉映,红旗飘飘下,庭院干净整洁、村庄生机盎然,文化墙为这里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处处勃勃生机。这是记者近日在麻栗坡县麻栗镇茨竹坝行政村石笋村看到的一幕。
农业生产条件不好、村内基础设施差、村民经济收入滞后,这是人们对石笋村的老印象。如今,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活动室宽敞明亮、文明新风遍地开花、脱胎换骨的石笋村正展现着美丽乡村新面貌……
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齐心协力,家乡更美了
石笋村是抵边村小组,距麻栗坡县城23公里,距村委会所在地6公里,与越南河江省官坝县接壤,全村共65户人,年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石笋边境小康示范村以建设边贸助推型示范村为目标,是云南省年实施的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之一,项目于年9月开工建设。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小康示范村建设,让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村民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石笋村小组长张全友介绍,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建强6个方面内容,石笋村集中力量补短板,实施道路改扩建、电力、消防安全、饮水、通信设施等工程,建设边境集市市场、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同时,在新格局下,为切实做好管边控边,组建群众义务巡逻队,强化边境联合巡防,加强边境管控,为建起边疆稳、*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精神保障。
如今,村里有了路灯、绿化好了、环境美了,村民生活也更好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更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大家共同守护家园、爱护环境、发展产业,齐心协力将小康示范村建设更美丽。
诗和远方,就在家乡
石笋村有一个“名人”,许多人都会慕名来到他家小院,品尝美食、感受新农村生活,他就是黄成亮。
今年46岁的黄成亮有一手好厨艺。年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曾在文山城一家大酒店做大厨,月工资1万多元。原本有着稳定收入的他,年7月毅然辞职回到石笋村,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原因与美丽家乡的发展建设分不开。
“之前因为石笋村发展产业限制,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现在已经有好多返乡。”黄成亮说,石笋村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无疑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返乡后,黄成亮在家里开了餐馆,烤鸡、烤猪、烤羊,炒菜、火锅,他样样拿手。一开始试着经营,他担心客源少,没想到酒好不怕巷子深,他家烤鸡、烤羊的美名传了出去,大家纷纷驱车前往品尝。
“现在生意很不错,有时一个月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挣上1万多元钱。”黄成亮说,家乡这么美,回来就不想外出打工,在家里能照顾老人,还能自己创业,并且还能参与守边、巡边,能守卡能顾家能创业,生活就该这么样。
像黄成亮一样返乡后就不再外出打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都选择留在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守护边境、发展经济。诗和远方,都在家乡!
为了打造产业兴、动力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麻栗镇*委、政府注重因地制宜,积极推行“*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佛手瓜、荞麦、草果、魔芋、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种植。持续挖掘地理优势及边疆民族特色,打造云海观光、特色民族刺绣、庭院经济、农家小院等特色品牌,住宿、餐饮、停车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一线抵边村寨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得到夯实。
过上好日子,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沿着石笋村走一圈,你会发现村民脸上都挂满笑容,每路过一户人家,村民都热情相邀到家里坐坐,甚至有位大姐看到记者们下车后,立即回家洗茶杯泡茶,就只为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能歇歇脚,喝上一杯热茶。
“我家今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舒心的日子,都要感谢政府、感谢*。”今年60多岁宋志发对记者说,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水电都方便,不必再为喝水、做饭发愁,生活便利,心情就顺畅,日子越过越甜。
“看看我家白花花的墙、亮堂堂的房子,住着就高兴。”宋志申一家6口人也住上了新房子,现在女儿女婿带着孙女在镇上开小卖部,他和老伴在家。“以前条件差、生活不方便,路不好出个门都不容易,现在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在村里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宋志申说,现在不为每天的生活发愁,家里收入也稳定,村里环境非常好,日子真的好过了。
喝上一杯热茶,冬日的寒冷不驱而散,留在心头的全是村民发自内心的笑容。笑容里,有对幸福生活的满足,更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离开村子前
回头看到干净整洁的村子里
国旗随风轻轻飘扬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此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原来
我们一直追寻的幸福
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李云淑喻传宏刘梅)
(编辑:曾炜炜排版:龙俊贤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