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任务高度叠加,是同一个“战场”上的两场攻坚战。记者从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云南脱贫攻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云南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生态扶贫方面,全省88个贫困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81万亩,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7.7万人,带动70万贫困人口脱贫。
5年来,云南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破解贫困山区有“生态”无“生计”难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把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推进生态扶贫工作根本出发点,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
当上护林员吃上“生态饭”
怒江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逐年增加
27岁的王玉琴是怒江州独龙江乡巴坡村的一名女护林员。每个月,她都会和村小组的11名护林员巡山两次,监测珍稀动植物,检查乱砍滥伐、非法狩猎。巡山之余,精心管理20亩草果,一家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吃穿不愁。
“以前基本谈不上有收入,现在护林每个月能有元的工资,加上草果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王玉琴称,护林工作既可以守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又给生活带来保障,她很满意。据了解,怒江州累计选聘名生态护林员,和王玉琴一样,很多贫困群众通过当上护林员,吃上“生态饭,真正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红河州生态护林员庞朝明和他管护的亩美丽山林
生态护林员是我省实施生态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不仅扛起了生态保护职责,还积极参与到林草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旅游服务、民族团结稳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赢得了村民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增强了自信,激发出强烈的内生动力。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结合。据了解,脱贫攻坚以来,全省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7.7万人,带动70万贫困人口脱贫。
生态治理让群众共享“生态福利”
石漠化治理见成效
“三光片区”曾是文山州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面积达30平方公里。近年来,政府投资4.7亿元,发动群众将石旮旯地变成了平整肥沃的“三保”台地。三光片区利用层层叠叠的台地,引进浩弘公司发展猕猴桃种植,绿色覆盖了石漠山岗,各村寨的村民从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
猕猴桃喜迎丰收
如今的三光片区猕猴桃果园已达亩。“这里的猕猴桃优质有机,去年初挂果,今年销往北上广,收入多万元,明年可达多万元。”浩弘公司总经理陈登树介绍。三光片区户村民流转亩土地给公司种植,每年租地收入多万元;每天有多村民到种植基地打工,一年务工收入多万元;公司还带动全县14个村集体0多户入股,村民们可以固定分红。如今的三光片区,不仅成为绿色山岗,而且成为村民们增收的“聚宝盆”。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我省持续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夯实贫困地区生态基础,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迪庆州普达措国家公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5年来,云南88个贫困县共完成营造林.54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以来,安排8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还草任务.81万亩,确保有退耕意愿的贫困户“应纳尽纳、应退尽退”,项目惠及37.7万贫困户、.6万贫困人口,补助期内贫困户可获现金补助28.5亿元,户均元,人均元,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全省88个贫困县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63.19%,比年增长3.1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实现了山川增绿、群众增收。
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打造“绿色银行”
位于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的美乐村,曾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近年来,美乐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核桃,并逐步培育起了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美乐村的“立体经济”逐渐成型,形成了“树上有果,树下有中药材,中间还可以种高杆作物。”的格局,1亩土地,村民能有3份收入。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15%,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乐村”。
林下草果产业
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绿富”双赢的重要途径,我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截至目前,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到万亩,人均1亩以上。核桃种植面积4万亩、产值亿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万亩、产值14.36亿元,核桃和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涌现出云南核桃、临沧坚果、鲁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笋等一批助农增收明显的地方特色林产品,成为贫困地区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云南88个贫困县生态产业带动.6万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元。
策划徐腾中
云南网记者期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