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涅槃重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虽已是冬季,但田蓬的山依然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重叠成片的山峦里,杉木、八角、冬瓜树等经济林木像一个个战士傲然挺立在边疆热土;阳光雨露,云雾缭绕,孕育了品质极佳的龙修百年古树茶;林下种植的草果、中药材竞相生长,似乎在讲述着边关重镇涅槃重生的故事。
八角树
果苗
很难想象,早在40年前,这里战火纷飞、群山裸露、满目荒芜。田蓬镇这片饱受战火侵蚀的边疆热土,地处“两国”(中国、越南)三省(云南、广西、越南河江)四县(广西那坡县、麻栗坡县、越南苗旺、越南同文县)结合部,连续十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让这个本就贫穷的边远乡镇更是雪上加霜,是一个集“老、少、边、穷、战”于一体的边境石漠化纵深贫困乡镇,曾是靠天吃饭的积贫积弱地。
图为:田蓬集镇老照片
1
万亩经济林,绿了山腰,鼓了腰包
“荒山披绿装,绝非易事。以前山高坡陡,山上的树木被砍光,石漠化严重,加上战火的炮轰,大家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群众没有生态保护的意识,树木砍光的现象在田蓬持续了近20年。”提到过去,田蓬镇的老干部、群众无不摇头叹息。
石漠化程度高,但更高的是人的精神。近年来,在田蓬镇历届*委、政府的带领下,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林保护等政策机遇,不断发扬苦干、实干、埋头干的精神,分片区负责制,由*员干部带着群众干,一点点造,一棵棵种,一晃近20年过去了,田蓬人民群众种下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高达13万亩,硬是把昔日的“战火区”改造成如今的“金山银山区”。
图为:干部群众一起植树造林
图为:干部群众一起植树造林
“农民种植的八角、桂皮、油茶等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平均每亩能让群众有多元的收入,全镇现已挂果的经济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千万元的经济收入。杉木、冬瓜林等生长期较长,效益虽慢,但产生的经济利润可达上亿元。”田蓬镇林业站站长翻着经济林登记簿这样算着经济账。
田蓬镇有公益林保护生态工程亩,其中属国家公益林保护面积有亩,每年发放公益林补助资金.4万元,为名群众提供护林员就业岗位,户均增收元以上工资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目标”。
图为:实地丈量退耕还林面积
2
林下万亩草果、林上百亩药材
有了树,就有生机,才有发展的可能。草木虽无声,却滋养着边关重镇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田蓬镇通过宣传鼓励、政策引导、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建设等系列措施,通过招商引资、涉农资金扶持等方式成立、壮大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群众”的发展模式,紧紧依托万亩山林打造林下“万亩草果”基地、林上“百亩石斛”基地,不断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镇依托现有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上、林下种植,现已成立草果种植技术协会1个、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社外发展种植大户20余户,带动群众就近务工50余人次,采取入股分红、劳务增收、订单销售等方式,吸纳合作社成员人,把当地群众紧紧联结在产业链上,帮助群众实现多元增收。”田蓬镇副镇长黄珠彪这样告诉笔者。
如今,全镇发展草果种植5万余亩,其中挂果期的有3.7万亩,今年以来草果厂回收草果鲜品余吨,预计可实现收入万元。发展林上石斛余亩,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万元。
3
龙修茶山:30年荒山变“金山”
“以前经过这里的时候,这里的山坡都长满了杂草,年轻一辈都不懂得这里种着茶树,千亩茶树30年来基本没人管理,直到去年,在云南公投集团的帮扶和各级*委、政府的关心下,由我成立了百川茶叶加工合作社,打造了百年古树茶基地和千亩台地茶茶山基地,让原本丢荒的茶山变回了利民的‘金山’。”百川茶叶加工合作社负责人这样告诉笔者。
龙修是田蓬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委会,也是田蓬镇辖区内最大的村委会,地处大山深处,这里植被覆盖率高达75%,山林深处有年以上茶树余棵,有40年龙修台地茶基地0余亩,这里的茶因口感较好而畅销省内外。“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投入资金来帮助我们恢复茶山建设,我们不仅有流转林地的资金,还有到茶山务工的机会,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龙修村委会新寨村小组群众高兴地告诉笔者。
据了解,田蓬镇龙修村委会自年成立茶叶加工合作社以来,完成了余颗百年古树茶产权收购,余棵古树茶和产权人共同开发管理。开发恢复台地茶余亩,待开发台地茶余亩,今年注册了“田蓬镇狮子山茶叶品牌”,畅销走俏,实现收入余万元,年吸纳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余人次,群众实现务工收入余万元。
习近平同志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后恢复的40年,田蓬镇砥砺奋进,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田蓬镇40年涅槃重生,用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