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拉祜山寨白烟腾起,33幢小别墅错落有致,家家房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整齐的散落云山雾海间,构成一幅人间仙境的画卷。
拉祜寨,地处中越边境线上,世居拉祜族,全村人口33户人,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村落。
第一次来到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的人,很难想象这个中越边境上被绿色包围的村子曾经的模样。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历史原因,以前全村仅有11户居住在政府70年代建的瓦房,其余村民居住在家徒无四壁的竹棚里,过着生活无着落、吃饭靠救济的生活。
在*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绿春县委县政府派驻民族工作队与拉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取*建引领、革除陋习、发展产业等措施,带领拉祜寨群众从生理上脱毒、生活上脱贫、思想上脱困,真正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跨越”。
强*建引领,构筑民族团结堡垒
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绿春县委县政府把拉祜寨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民族团结和强边固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县委书记一把手工程抓,探索实践“基层*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的*建引领工作模式,以“*建引领、支部进村、先锋上阵、合力攻坚”为重要抓手,组建了临时*支部和村*支部,选优配强班子,让*的组织和*的工作在拉祜寨生根发芽。先后投入各级扶贫资金万元,平整土地30亩,新建安居房32套、改造提升1套,实施了人畜饮水沟渠、引水管道、村民活动室、广场、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偌大的寨子里居然只有3个人,经过打听才知道其余的村民都还住在山里。关键时刻,*员朱福忠带领工作队员进山与他们拉家常,宣传*的脱贫攻坚政策,“请”群众“回家”。年1月,33户拉祜族群众全部入住新房。
树文明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思想上不脱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就不足,定居只是拉祜寨发展的第一步。
集中居住后,县委县政府派驻了由公安、医护、农科等专业力量组成的29人工作队,推行“禁毒包村”工作模式,严格动态管控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及时实施医疗救助,以10户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从教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洗澡、刷牙等生活习惯入手,每天早上组织10岁以上村民跑步3公里,晚饭后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歌咏比赛等活动,逐步形成群众自发参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防毒拒毒体系,年实现生理脱毒率达%;实施“户户红旗飘”工程,每晚集中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定期开展唱国歌、升国旗活动;采取法治知识、思想工作、精神文明、教育、医疗、爱心、政策、技术、卫生服务上门的“九上门”工作法,开展道德星、卫生星、守纪星、健康星“四星”评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拉祜群众脱贫的自信心与内生动力。
*的十九大代表高招飘从北京回到绿春县后,第一站就来到拉祜寨宣讲十九大精神,引导拉祜族群众感*恩;组织哈尼族、瑶族妇女余人次到拉祜寨开展帮扶活动,一带一、手把手教拉祜族妇女家务和卫生常识,通过现场指导、亲自示范,拉祜寨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
兴产业发展,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安居还要乐业,为了改变拉祜族群众长期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性补贴的单一经济来源,变“输血”为“造血”。依法收回拉祜寨违规转让的余亩耕地,投资多万元修建农田引水沟渠余米,以组为单位加强引水工程设施日常管理,改善生产条件。
按照“项目带动、特色产业富民、长短结合、龙头带动、务实脱贫、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依托拉祜寨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拉祜寨发展“雪芽号”茶叶亩、花椒亩、黑木耳示范种植12亩、榆黄蘑种植包。年黑木耳产业实现总收入36万元,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元;年首批春茶上市卖出了新叶20元/公斤的好价钱。
同时,合理开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示范种植高原梨1余株,占地15亩,部分农户还恢复了草果等稳定的传统种植业,面积达到余亩,实现产业多元化、立体化发展。
在工作队的指导、带动下,拉祜寨村民发展产业的能力逐步恢复和提升,人均收入从年的元提升到余元,年底全村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拉祜寨村民杨立甫说道,“现在生活好了,共产*、工作队好,如果工作队没有来,我们活不到今天”。
“感谢工作组、感谢共产*,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拉祜寨村民王皮勒说。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个音符能奏出壮丽乐章。
拉祜村寨不平凡的蜕变,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生动局面。
拉祜寨,这个几近蛮荒的边陲村落华丽蝶变为富民兴边的美丽村寨,一越千年,昔日暗淡的村容村貌不见踪影,拉祜人民的脸上充满着灿烂的笑容,一个生机勃发的边境小康村在祖国西南边陲绽放异彩。
云南网通讯员邱自松卢来金
本文来源:云南网